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业界动态 » 正文

2014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来源:《肉类产业资讯》    2014年第4期
 
内容摘要:散户散养仍是主体,但加速退出产业,规模场户增速缓慢。母牛短缺、牛源不足和土地、用工及饲料的成本上涨等因素加剧了异地育肥规模的快速萎缩和屠宰产能过剩。
  1. 2013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特点
  散户散养仍是主体,但加速退出产业,规模场户增速缓慢。母牛短缺、牛源不足和土地、用工及饲料的成本上涨等因素加剧了异地育肥规模的快速萎缩和屠宰产能过剩。牛肉减产,活牛和牛肉价格上涨,产业仍处微利状态。预测年末存栏不足630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不足2100万头,牛肉减产约20万吨。牦牛存栏维持约2000万头,肉产量约30万吨,减头增效效果不明显。
  牛肉需求无季节、区域和民族特征,呈全民、常态、年轻化趋势。活牛和牛肉正规进口量剧增,走私进口严重。产业步入深度转型期。
  由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和规模化围栏育肥模式迅速普及,安格斯纯种商品母牛进口数量剧增,规模化母牛养殖企业继续增加,半农半牧区、东北、南方的肉牛产业持续发力。投融资机构和非涉农企业加速涉足肉牛产业。
  1.2 产区变化
  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东北和西部的农区及南方省区迅速向母牛养殖及育肥产区转变。半农半牧区、东北和西部的农区及南方省区的屠宰加工能力上升。中原农区向技术质量型、全产业链型缓慢转型。“活牛不出省、牛肉天下行”产业模式渐成主流。
  1.3 效益与安全
  产业整体净收益无明显提高。规模场户的增加尚难以抑制散户退出造成的产业畏缩。未得到纠正的行业间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疫病防控体系的不完备、养殖用地政策的不明确及隔离的种养殖二元结构,渐成提高产业效益的瓶颈。走私进口、活牛长途贩运、私屠滥宰、弑母杀青严重动摇了产业基础。疫病扑杀补偿金不抵养殖成本,活牛和牛肉注水与假冒牛肉的流通是病害和食品安全的隐患。
  1.4 产业技术
  农副产物饲料化,地方黄牛高附加值化,牦牛放牧加补饲及集约化育肥,牦牛屠宰与分割加工等技术的研发、示范力度加大并初见产业成效。全价混合日粮调制技术和工艺及场舍环控技术贡献度随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继续上升。技术推广成本高于收益、推广机制不完善及规模化程度低仍是技术普及的瓶颈。
  1.5 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标准化养殖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改良计划”)虽颁布但无具体实施措施出台,普惠性肉牛产业发展政策未列入议事日程,适合国情的农牧结合模式尚待系列政策配套引领。地方政府层面,普遍加大母牛养殖的扶持政策力度,实施量体裁衣式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的省、县明显增加,并且陆续显现明显效果。
  2. 2014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2.1 存栏量、产量与产业模式
  母牛分散养殖仍是主体。小规模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场户和专业家庭牧场缓慢增加,存出栏量继续下降,牛肉小幅减产。架子牛长距离异地育肥模式基本退出,企业的产业链继续延长。有望成为分化出四足鼎立产业模式的元年:
  ①架子牛短距离异地育肥+屠宰加工、销售模式(现有模式);
  ②架子牛短距离异地育肥+专业家庭牧场(合作组织)+自有母牛养殖+自繁中高档牛育肥+屠宰加工、销售+餐饮连锁模式;
  ③集约化、规模化自有母牛放牧养殖+专业家庭牧场+半农半牧区自繁中高档牛育肥+小规模短距离异地育肥+屠宰、销售+餐饮连锁模式;
  ④维持存栏规模,追求全产业链综合效益,保持适度能繁母牛存栏头数下的完全自繁自育(肥)(能繁母牛头数:育肥牛头数=100:120~150)+屠宰加工+餐饮连锁为主+外销为辅的“小资型”产业模式。
  牦牛存栏量基本稳定,但部分地区通过降低冬春死淘损失和提高单产,实施错季出栏及集约化育肥,出栏头数和肉的产量有所增加。
  2.2 品种格局发生变化
  具有双轨(肉质和产肉量,即牛肉的单价和产量)效益优势的牛种,将通过进口活牛、胚胎和精液的形式直接进入产业并产生产业效应,凭借经济性能优势与单轨(快大型)效益型牛种展开此消彼长的格局互动。
  2.3 养殖成本与效益
  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土地、建材、人工、运输、疫病防治与死淘等费用增加及政策不匹配等,继续加大成本,活牛和牛肉价格继续攀升。走私、注水和进口牛肉继续影响产业效益。
  2.4 疫病与防控
  口蹄疫、呼吸道疾病及运输应激综合症是主要疫病,活牛异地运输及预防监管检测不到位是主因。疫情监测滞后现象仍难有改观。常见病仍以牛主自行诊治为主,且是防控重点。重大疫病仍难有效控制。
  2.5 屠宰加工
  单纯屠宰加工企业基本退出,没有母牛基地支撑的育肥兼屠宰企业加速退出。部位肉成熟(排酸)、二次成熟及气调包装技术和工艺及适用于地方黄牛和牦牛的胴体分割与牛肉分级技术成为研发重点。
  2.6 市场需求与牛肉价格
  牛肉的消费比重和刚性需求继续增加。预计需求量比2013年增加约8%。肉价年均上升约15%。牦牛肉产量增加约15%。牛肉(含下水)进口量增加约150%。
  2.7 饲料与牛肉质量安全
  非粮饲料在养殖产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TMR饲料、专用饲料及添加剂需求量继续增加。对注水肉、假冒肉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继续加大。
  2.8 产业政策
  “改良计划”因其先天缺陷仍无具体措施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牛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商业竞争。为了缩短与国外的育种差距、育种时间及产业转型期,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持成规模地引进纯种商品母牛和性控纯种商品牛雌性胚胎。非普惠性母牛养殖补贴政策有望出台。设施设备补贴、金融保险等重大配套政策仍难出台。部分地方政府将继续推进母牛存栏补贴、融资补贴等政策措施。投融资机构和非涉农企业继续加速涉足肉牛产业。
  3. 2014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建议
  3.1 制定政策要遵循产业特性和食物多样性法则
  一方面,肉牛牦牛是生产周期长的单胎畜种,品种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对环境和谷物依赖度低,不同肉质的价值差异大且有特定需求群体,产业链长且资金需求量大,具有独自的特点和属性。另一方面,食物多样性是丰富生活与稳定市场的基础。违背产业特点、属性和食物多样性法则的任何政策、行为,必然引发产业发展失衡、市场不稳,殃及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制修订产业发展政策须服从产业特性和食物多样性法则。
  3.2 “小资型”产业模式将逐步成为支撑产业稳步发展的主体模式
  不盲目追求存栏规模效应,坚持基本固定的能繁母牛存栏头数,完全自繁自育的“小资型”全产业链模式,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特性、消费特点及生态环境与农牧结合平衡的需要,经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和调控,将成为稳定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和牛肉供给的主体产业模式。在“得母牛者得天下”已被证明,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母牛将继续升值的产业环境下,专业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组织及专业中小企业,只要坚决控制养殖规模,着力延伸产业链,用自产牛肉直接对接餐桌和市场,容易转型为完全掌控产业链风险点和利润点的“小资型”、质量效益型精细产业模式。
  3.3 产业化错季、集约育肥模式是提高牦牛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牧区繁殖、半农半牧区育肥和屠宰加工是饲料、技术、资金与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企业化、组织化采取三季集中育肥模式(夏、秋季集中架子牦牛育肥至入冬前出栏、秋末冬初集中淘汰老弱牦牛冬季暖棚育肥至春节前后出栏),是缓解牧区冬春季饲料供应压力,实现全年供肉增效的有效途径。
  3.4 政策与法规
  规模化、标准化不完全是大型化,中小型场企和合作组织是产业的主体和支撑,是各项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的着力点和对象。制定有机衔接育种、商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肉质指标等各关键要素的成套、配套母牛补贴政策和措施,是本年度新建议。提高扑杀补偿标准、金融和保险、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及稳定技术推广队伍、加大走私查处力度等已数年建议,不再重复。(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2014.01.23)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免责与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编辑的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或资料提供方所拥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应或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info@mpmpc.org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