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猪,与“老头猪”、“大民猪”、“蒙古里猪”共称传统猪种中的“北方四猪”,主要分布在努鲁儿虎山腹地的凌源、建平、喀左、河北平泉、辽蒙交界一带,是辽西地区独特的猪种。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引进的“洋白猪”冲击下,已濒临灭绝。 71岁的裴树云钻山沟儿,走村串屯儿,终于找到72头荷包猪,买回,繁殖。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荷包猪绝处逢生。
荷包猪虽然是家养猪,却具有野猪那种善于奔跑、凶猛的习性。独特的“爱草”食性、抗病能力及适应自然环境超群的特点,令其在数千年时间里,得以延续。因集中生长在红山文化地区,因此,裴树云认为荷包猪又应该被称作“红山猪”。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于2000年宣布:产于中国东北西南部的一种小香猪已经灭绝。粮农组织所说的这种“小香猪”,正是“一家炖肉隔墙香”的荷包猪。
毛如黑缎 自由生长
在辽宁省北票市蒙古营乡的 “牛河梁荷包香猪放牧总场”。一座占地400多亩的小山被高大的砖墙围住,数百头荷包猪在偌大的牧场里,或撒欢嬉戏,或拥挤在墙根儿下晒着太阳。奔跑的猪群,如同一股股“黑旋风”。
这些荷包猪的鬃毛黝黑发亮,如同披着黑色的锦缎一般,脊背上的鬃毛斜立,头面直长,耳朵比普通猪种略大,胸腹短而圆,臀部则略小。荷包猪正是因这种两头尖、中间圆的特点而得名。
“快两年啦,总算把荷包猪繁殖下来,不容易啊! ”裴老汉说。
裴老汉老家在凌源市,10多年前在北票某单位退休后,喜爱动物的他开始饲养藏獒。得知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小香猪(荷包猪)灭绝”的消息后,裴老汉心头一震,很不是滋味。
“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人类的悲剧,我从小见过荷包猪,我不相信生命力极强的荷包猪,就这么轻易灭绝了。 ”
2001年,裴树云开始在凌源、建平、喀左一带农村,抽时间刻意寻找荷包猪。可是8年过去,他所看到的所谓“荷包猪”,要么瘦腰,要么立耳,要么花身,都不是纯正的荷包猪。
最后一头种猪
“后来我想:寻找纯正荷包猪,必须到车辆无法进入的‘绝地’去。 ”裴树云说,2008年夏天,他再一次收拾行囊赶往凌源,最后在一个十分封闭的位于群山深处的小村庄,发现了纯正的荷包猪。惊喜异常的裴树云出资4万元,雇了8名当地人,发动他们在附近广泛寻找同类猪。 3个月后,总计找到了72头纯正荷包猪,其中种猪9头。
回到北票后,裴树云卖掉了自己养殖的数百条藏獒变现资金,并拿出全部积蓄开始收购荷包猪。
听说有人高价收购荷包猪后,当地村民纷纷竞价,从起初的每头猪8000元,一路飙升至2万多元。裴树云说,有一户农民意识到自家的种猪可能是最后一头了,说啥也不卖了。裴树云坐在炕头上软磨硬泡,最终以4.8万元的价格,将这最后一头种猪买下。
然而,没有养猪经验、急于购猪的裴树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农俗讲:十冬腊月不抓猪。果然,72头荷包猪买回后,因对新环境不适应,短短3个月,就有20头荷包猪相继死亡,其中就包括那头4.8万元的种猪。令裴树云略感欣慰的是那头种猪已经留下了后代,只要有一窝小猪出生,就有希望。
此后,裴树云深入研究荷包猪的生长习性,并根据其自然生存的特点,分别建造了成年猪舍、产房、放牧场、运动场等饲养设施。
裴树云拯救“灭绝香猪”的消息不胫而走。 2011年10月7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负责人何宏轩博士闻讯后特意赶来,对荷包猪纯正血统验证之后,激动不已的何宏轩对裴树云提出了4点建议,保证这些荷包猪活下来:看住种猪不能卖;多留备用种猪;发现疫情立即汇报;24小时紧急抢救。
下一步
裴树云说,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越发喜爱荷包猪了。 “荷包猪主要以草为食,地上长的植物无所不吃,不与人争粮,到出栏只需补充100公斤玉米;荷包猪口内比正常猪多出4个臼齿,干硬的玉米秆甚至碎石都能嚼碎吃下。 ”裴树云接着说,此外,荷包猪的小肠发达,比吃草放养的藏猪还长出2米,因此消化能力特强。
裴树云说,因为嗅觉发达的荷包猪,可分辨野草野菜,体内根本不缺各类矿物成分,因此不需添加剂;另外,贪吃百草的荷包猪,不仅保证了营养成分多样化,还自然提高了免疫力,抗病能力极强,小猪出生后都极少得病。
裴树云说,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彻底达到拯救荷包猪的最终目的。目前,北京、四川等地一些客商已经有意与他合作,共同开发荷包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