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辉2013年全国生猪市场走势预测中的2013年猪病形势多种可能性变化推演,9种组合的结果,觉得第1、2、4组合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最大,也就是疫情总体平稳,成活率较高。可以说以疫情大面积死亡来减少存栏也没戏。
三、比拼将部分弱者出局而减少存栏的可能性大:猪价上涨,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由于涉足各路资本超过养猪应有的饱和度,进而引起价格大跌,一部分资本又退出了养猪业,这就形成了“猪周期”。当然猪市飘忽不定,让人无法捉摸。如果沒有很好的生存能力和很好的装备,即便百万军团也会在无声无息中全军覆没。
▲养猪业:面临激烈的优胜劣汰
近日,生猪价格大跌引发养猪户亏损成为舆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称,截至3月6日国内猪粮比价跌至5.95 1,跌破6 1的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进入《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设定的蓝色预警区域,部分养殖户出现明显亏损。广东养猪户们由于靠近消费地,利润一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昨日调查发现,广东的养猪户们也同样面临亏损境地。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厦门规模户、非农户单位生猪期末存栏数合计为20.08万头,增长3.2%,继续保持去年以来本地生猪存栏数持续增加的局面,市场供应充足。但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却很疲软,价格下跌,生猪效益处于亏损区间,且市场后劲不足。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户、非农户生产单位生猪出栏价格平均14.0元/公斤,比上年四季度下跌3.5%,目前处于亏损区间。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分析认为,市场后劲不足。供过于求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随着天气转热,肉类消费淡季到来,预计在上半年生猪价格都会保持在低位。但今年大豆等主要饲料作物丰产,预计饲料价格上涨趋缓,将缓解养殖成本压力。
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继续明显回落,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也下跌,但跌幅稍小,令当周猪粮比价进一步回落至5.45,连续第4周处在普遍认定的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6.00下方。发改委称,3月27日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为每公斤13.31元,比3月20日价格下跌1.41%;同期玉米批发价格下跌0.81%至每公斤2.44元,令期内猪粮比价继续下行0.73%至5.45。
发改委还称,3月27日全国大中城市二元母猪价格为每公斤31.69元,比3月20日价格回落1.28%。与此同时,商务部公告称,在截至3月31日一周期间,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比前一周继续回落1.97%至每公斤18.89元。
国家发改委3月13日曾经发表公告称,由于全国猪粮比价已经跌破象征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的6:1位置,发改委将适时启动调控预案,防止生猪价格出现过度下跌,避免生猪养殖出现大面积亏损,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养猪业将面临激烈优胜劣汰,据了解到猪价跌破成本价、养猪户们都在努力支撑。“预计接下来的几个月还会比较难。但随着亏损时间越来越长,一些养猪户会慢慢撑不下去,市场供应量会逐渐减少。”余丽芳表示,“现在养猪市场上散户大概占了50%,没钱赚了一些散户会逐渐退出,大户之间就得拼实力了,贷不到款、没资金了,实在顶不下也会逐渐退出”。
▲养猪业再遭猪周期重创
生猪养殖行业受供给波动、需求变化影响较大。生猪的自然生长周期较长,且企业决策周期较长,在繁育过程中容易受到疫病影响,因此生猪养殖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较大。
一个万头猪场的场长年薪基本在10万元左右,10万头猪场场长的年薪则要达到50万以上。而要培养一个万头猪场的场长至少要3年以上。
近日,我国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面临深度亏损,已经开始抛售母猪。过往猪价暴跌之后必有暴涨,如果养殖户继续亏损,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价格暴涨为期不远,届时CPI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从养殖规律看,母猪高存栏将导致6个月后生猪的高出栏。2012年9月后母猪存栏超过5000万头高位,往后延6个月,即从2013年3月起刚好进入生猪高供给状态,这是最近猪价大幅下跌的最重要原因。
最近10多年中国生猪价格频繁出现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作“猪周期”。根据生猪养殖周期,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大约需要2-3年。亏损期基本出现在春节之后的两个月,到当年国庆节价格才会回暖。
虽然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强了对于生猪市场的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疫补助等。但是猪周期依然在继续。通常来说,养殖户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
目前正进入猪周期的下行阶段:生猪存栏量较高导致猪肉价格上涨乏力,而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却推升了养殖成本,养殖户盈利下降,导致养殖户宰杀、抛售母猪。随着存栏量回落,价格下行压力缓解,猪周期面临新的上行阶段。
我国居民对猪肉需求刚性较强,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供给。
由于生猪养殖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散养户,而这些散养户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养殖也难以掌握。面对如过山车一样的市场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价格高了就多养,价格跌了就认赔。在猪肉价格波动导致盈利变化时,散养户进出市场导致了供给的大幅波动。
而在生猪市场低迷时,规模化养殖厂经营也很困难,饲料成本、瘟疫、再加上人工费管理费,亏损也几乎没有悬念。
目前很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责备养殖户没有采取逆猪周期的决策,反而推涨助跌。事实上这种责备是比较片面的,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生产实际情况。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居民对肉类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特别是向城市集中。而养殖户的规模普遍较小,个体决策受到需求变化、成本波动、疫病、扩产、短时间内价格波动、生产滞后等多种因素干扰,养殖户难以作出准确的市场供需判断,更没有足够规模和资金来平滑生产穿越周期。
不过随着猪周期下行阶段,可能会对规模小的养殖户产生挤出效应,为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和养殖场创造了扩张的机会,能否借此机会逃出猪周期魔咒?
虽然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背景下,市场环境也较为开放,对资本而言生猪养殖是一个黄金行业;但要想逃出猪周期魔咒,绝非易事。一般都会建议通过规模化养殖来抵御猪周期的冲击。但除去成本等经营困难,规模化养殖还面临其他诸多挑战。
生猪养殖行业受供给波动、需求变化影响较大。生猪的自然生长周期较长,且企业决策周期较长,在繁育过程中容易受到疫病影响,因此生猪养殖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较大。
养猪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虽然中国目前基本已经把国际上最好的猪种都已引进来,但由于在养殖观念、信息技术等方面落后较多,而环境污染、饲料质量不佳,难以把猪的潜能充分挖掘,实现不了价值的最大化。
从管理者角度来看,很多资本进入养猪行业的只是为了圈钱,对养殖技术、理念以及市场变化规律等都不了解,管理也难以到位,最后的效益难言乐观。
目前养殖人才也非常紧缺,据东方证券调研显示,一个万头猪场的场长年薪基本在10万元左右,10万头猪场场长的年薪则要达到50万以上。而要培养一个万头猪场的场长至少要3年以上,这对投资方、企业主和从业人员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由于中国开放了生猪进口,未来生猪养殖企业将与全球养殖户开展竞争,将面临较大的提升养殖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的压力,盈利的风险增大。
要摆脱猪周期的魔咒,需要从投资、管理、技术、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升级,绝非规模求大就可解决,否则在猪周期下行阶段会损失更为严重。
本站编辑:王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