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大食品”时代到来!我国食品工业未来将呈现8大发展趋势

2018-01-10      来源:中国医药报    
 
内容摘要:  顺应大食品发展趋势,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饮食需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顺应“大食品”发展趋势,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饮食需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是新时期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指出,未来食品工业将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
 
  1.大规模:发展最稳定

  受益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食品需求刚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未来食品工业仍将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继续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底盘最大、发展最稳”的基本态势。据估测,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年增长7%左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有可能突破15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最高占比。
 
  2.大业态:融合一体化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食品工业特有的优势,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的速度加快,大业态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纵向延伸方面,完整食品产业链加快形成,“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成为更加普及的业态模式;横向拓展方面,食品工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食品工业独有的文化内涵、价值、情怀、意义和体验被充分挖掘展现,成为“有温度的行业”。
 
  3.大市场:空间“无边界”

  食品企业将加大融入全球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市场空间的“无边界化”。如主食产品工业化速度加快,家庭厨房的社会化得以实现;高端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开发加速,使供给和消费需求更加契合。食品工业领域国际产能、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布局全球化产业链。线上平台已成为食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重构市场网络,培育新的市场需求。
 
  4.大龙头:扛起领军旗
 
  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步伐不断加快,将涌现出更多起点高、规模大、品牌亮、效益好、带动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扛起行业领军大旗,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发展壮大,大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实现土地集约使用、产品质量集中监管、绿色制造共同推进,形成大中小微各类企业合理分工、合作共赢的格局,大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小、弱、散”格局将得到全面扭转。
 
  5.大集群:布局更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即将出台,未来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有序。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消费习惯及现有产业基础等方面来看,食品各行业空间布局将更加优化,呈现大集群发展倾向。食品企业将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
 
  6.大安全:监管更严密
 
  党和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以“严密监管+社会共治”确保“四个最严”落到实处,食品工业将呈现大安全发展趋势。法制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以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渐构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我国日益成为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监管大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和有效利用。社会各方力量被积极调动和有效整合,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中国食品作为“放心食品”的国内外形象真正树立,消费信心显著增强。
 
  7.大品牌:形象在提升
 
  随着国家品牌战略的推进,各地培育、包装、推广食品工业品牌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食品行业品牌文化建设热情将空前高涨,品牌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将大幅改善,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品牌交相辉映。全国各地将涌现出更多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品牌运营平台。区域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培育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食品工业区域整体形象、产业整体形象趋优。
 
  8.大科技:转换新动能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科技与食品工业将在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和消费的全产业链上实现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产、学、研、政、金”合作日益加深,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研发和成果转化更加高效,充分适应生产运营中智能、节能、高效、连续、低碳、环保、绿色、数字化的新挑战,从而开辟新的价值创造空间。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 “大食品”时代到来
  中国食品工业是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也是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近5年来,食品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占比稳定在12%左右,食品工业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连续4年超过10%,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2月20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主题为“新时代、新需求、新发展”的2017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发布《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2~2017)》(以下简称《报告》)并指出,我国食品产业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未来,食品工业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积极增势,并呈现出“大食品”的发展趋势。

  稳健增长
  产业支柱地位稳固
 
  与制造业整体发展形势一样,食品工业在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于晓东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四个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是总量效益平稳增长,产业支柱地位稳固;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日趋深入,新技术助力产业发展;四是科技支撑力度提升,创新发展后劲增强。
  近年来,食品工业总量规模持续壮大,产业支柱地位稳固。《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若不计烟草制品业,同比增长则达到8.3%,比全部工业高1.4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来看,食品工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盈利能力稳定趋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12年~2016年主营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见下图);2017年上半年,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59499.2亿元和409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6.9%。

 
2012年~2016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全国工业对比

  与此同时,食品工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刘治介绍,食品工业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竞争性行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已适应了按市场经济方式解决投资需求。从资金来源看,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额的90%左右是企业自筹资金解决,民间资本主体拉动成为食品工业投资的显著特征。《报告》显示,2016年食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1926.2亿元,是2012年的171%;2017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17.8亿元,同比增长3.7%(见下图)。

 
2012年~2016年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及在全国固定资产总额占比

  在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食品工业逐步形成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格局。其中,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和优势地位;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将农业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区域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东北地区则由于经济大环境整体失衡不振,食品工业发展出现了下滑(见下图)。刘治表示,近年来,集聚发展政策效应在食品工业领域集中显现,食品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3年~2015年四大区域食品工业
主营业务收入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大中型企业是食品工业研发活动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活动的产出效益也很明显。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2016年该项目在食品科学、农学基础与作物学领域的资助额度已达45亿元以上,是2012年的近10倍。刘治指出,科技对食品工业的支撑力度正在提升,食品工业创新发展后劲十足。
 
  消费升级
  结构性矛盾仍突出

  在总体发展成绩明显的同时,食品工业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报告》指出,当前食品工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四个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即:生产集中度提升与“小、弱、散”并存;绿色高新精深加工与粗放生产方式并存;品牌价值凸显与自主品牌培育不足并存;食品安全稳定向好与风险隐患严峻并存。这些矛盾导致产业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造能力不足。
  在生产集中度方面,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有54家,超额完成了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百亿元食品企业超过50家的发展目标。但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有不足,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集约化进程缓慢。全国1180万家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在10人以下,小微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的90%以上,“小、弱、散”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面对消费升级,“小、弱、散”格局无法保证有效供给能力,大量需求“外溢”,致使消费能力外流。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乳制品、冻牛肉、葡萄酒、植物油进口数量分别增长5.2%、10.6%、12.7%和13%。
  绿色精细生产体现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渠道及先进管理方法,以及实现对产品品种类型、质量安全和高附加值的追求、对节能环保责任的承担方面。我国食品工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从对过去量的追求变成注重质的提升。但是,食品工业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得到全面改变。大量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较低。刘治指出,我国食品研发投入强度为0.4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1.5%的水平。
  2017年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排名中,18个食品品牌入围,其中茅台以162.1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入围前10名。这表明中国食品企业已走向世界,正在不断展示着中国品牌的魅力和潜力。“但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表示,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建设能力不足,品牌管理普遍较弱,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不多,这是导致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却不是食品生产强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市场品牌消费和企业品牌培育的矛盾,已成为阻碍当前我国食品行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将品牌做大做强,亟须通过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国、品牌强国战略,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逐步向品牌经济迈进。

  转型创新
  迎接新时代新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判断,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食品工业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日趋严峻的时代,食品工业正站在诸多矛盾和风险叠加的历史关口;这是一个转折阵痛的时代,食品工业正面临‘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攻关时刻。”刘治指出,只有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加速整合升级,食品工业才能加快迈向发展新境界。
  刘治表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主旋律。对食品工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建构更加有效的市场机制、更加精准有度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食品企业的活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扩大优质产能,改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于晓东表示,食品产业要着力强化创新发展,明确产业创新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方面,要有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和引领,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为改进改善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食品创新布局,按照营养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加快发展与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技术,加快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在食品产业的布局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增强持续竞争力。
  刘平均认为,我国发展品牌经济具有四大优势:茶叶、丝绸、陶瓷这三大民族产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质量总体水平;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和品牌;在产品品牌、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以及旅游城市品牌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他表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在国际品牌评价和正面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食品产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可重点从“一带一路”、初级农产品和制造业三方面打造集群的国际知名品牌。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免责与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编辑的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或资料提供方所拥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应或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info@mpmpc.org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