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广府办发〔2017〕133号

2021-11-03      来源: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内容摘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战全面脱贫的攻坚时期。“十三五”广元农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持续增收,对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四川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
  《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9日
  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战全面脱贫的攻坚时期。“十三五”广元农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持续增收,对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四川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对“三农”带来的挑战,有效抑制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十二五”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全市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3+5”产业发展战略,稳定发展、巩固提升粮油、生猪、劳务三大百亿传统产业;统筹规划、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红心猕猴桃、蔬菜(含食用菌)、茶叶烟叶、土鸡五大百亿产业;做大做强“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等特色农产品。全市传统农产品量稳质升,特色农产品量增质升。截止2015年底,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9.94万吨,油料总产达到21.4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13.2万吨和2.3万吨;猕猴桃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8.8万吨,总产值12.3亿元;茶园面积40万亩,产量6740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播种面积58.4万亩,产量243.5万吨,总产值29.22亿元;桑园总面积19万亩,产茧746.1吨,蚕茧产值9873万元,蚕桑产业综合总产值1.5亿元;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 364.28万头,肉牛7.03 万头,肉羊32.44 万只,小家禽1762.3万只,兔 68.04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6.4%、9.1%、5.5%、25%、16%,存栏生猪 236.3万头,牛28.02 万头、肉羊39.73 万只,小家禽 1742.17万只,毛兔541.91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2.1%、16%、24.5%、2.7%、6%,肉类总产量达到29.24万吨,畜牧业稳中有进;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5.59万吨,名优品种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3%,水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发展之路,创新“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初步形成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为依托的“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止2015年底,全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97家(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市级100家、县级171家),全市创建省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9家(国家级6家、省级23家),全市规范建设各类畜禽生态养殖小区累计达到508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4.73万户,占全市总农户64.45%,户均增收1.9万元;全市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2358家,注册家庭农场896家,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198家。全市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紫云猕猴桃、米仓山茶、苍溪雪梨)、四川著名商标28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20个。“广元七绝”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市品牌农业发展已迈入崭新阶段。
  (三)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持续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口粮田建设、沼气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工程,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8个,产业基地面积78.8万亩,示范带动建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0余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3.72万亩;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个;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4.5万台套,其中农田作业机械和运输作业机械达到了16.4万台,比“十一五”末增长6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265万千瓦,比十一五增长了25%,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5%;全市提灌站达1850处,总功率5.5万千瓦,有效控灌面积40万亩;建设机耕便民道7500余公里,其中硬化2000余公里,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及农用车辆通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培育休闲农庄、休闲农家、休闲农园和休闲农业企业48个,其中3个休闲农庄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休闲农庄,培育各种星级农家乐100余家;全市沼气池保有量37.21万口,沼气工程157处,沼气服务网点750个,全市150万农村人口用上了清洁能源。
  (四)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截止2015年底236个涉农乡镇单独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站,并挂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业执法部门从完善机构,充实人员,理顺职能,健全制度,完善装备入手,按照“五有”标准,扎实推进了农业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网点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监测样品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强,科学指导动物疫病防控的作用更加突出,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全市范围内连续多年重大动物疫情及主要人畜共患病疫情“零”发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规范化建设种畜禽场33个,猪人工授精站(点)274个,规范建设猪人工授精站(点)50个,猪人工授精面达 83%,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到农业行政、业务管理和综合服务各项工作中,实现“农情调度、广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全国土壤肥料统计、农经信息统计报表管理平台、农机监理、水产渔政管理、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等40余个业务系统上线应用,农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网络为依托,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短信、12316三农热线为辅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信息化普及率超过40%,涌现出苍溪华朴现代农业公司物联网应用典型。按照“立足改革确权,突出成果应用”原则和“一图多用,多权同确,成果共享”思路建立的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智慧监管平台基本完成;按照“三入三化”要求建立的农产品智慧监管平台得到推广。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并涌现出青川海伶山珍、青川王氏蜂蜜、“广元七绝”、逢集网、京东广元馆等一批电商示范典型。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从建立与完善监管与检验监测体系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5年,蔬菜、水果、茶叶和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生猪(牛羊)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瘦肉精”监测合格率100%,水产品“孔雀石绿”等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9%以上。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8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5.6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1万亩,建立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1个、面积60万亩。农药、肥料、兽药等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禁用农兽药残留检出占不合格产品比例大幅降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没有水产品安全问题发生,抽检合格率99.8%。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持续向好。我市已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沼气化市”,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个数位居全省第一”等成果,充分彰显了广元“丰泽三农,食安天下”的农业理念。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所辖7个县区、239个乡镇、2440个村、16879个组、689647户农户、7180998块地块的土地确权,登记面积462万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林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农民宅基地)、农村房屋产权(含农民房屋)、农村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基本形成。有序流转农村土(林)地面积达120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快速发展势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专项资金打捆下达、全省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农村房屋所有权和集体财产权、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试点工作分类有序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七)农业科研取得新突破。完成市农科所“所改院”工作。大力推进市农科所新院(所)建设,全面完成新址土地补偿、拆迁、报批等工作,新所建设已初见雏形。大力开展玉米、小麦、马铃薯育种工作,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实效,审定玉米品种1个(巨龙998),累计选育玉米新材料14620份,测配玉米新组合22305个,提供玉米参试品种40个。选育马铃薯品系05-1-17和GY2008-5进入省新品种预试。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1300万粒。研发推广脱毒马铃薯雾培技术,研究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猕猴桃-玉米-海椒”栽培模式、农区种草养畜技术、高效草地农业系统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肉鸡生产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20项。“十二五”期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水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空前,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冷水鱼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八)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十二五”期间,我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为强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农业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农业行政权力,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法律和制定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层面,严格管理和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行为,为强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制度保障。三是大力开展农田节水、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池建设、有机肥推广使用、化学肥料管理和农药管理等工作,尤其是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配套和示范推广。四是大力开展畜禽粪污治理、畜禽无害化处理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强力推动白龙湖的网箱拆除工作,确保白龙湖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五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市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四川省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四川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沼气化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全市农业系统始终坚持科学谋划、始终坚持抓主抓重、始终坚持项目建设、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科技支撑、始终坚持建好队伍,农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可控性不强;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自然灾害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农资价格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
  二、“十三五”我市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一)发展机遇
  1.宏观政策支持的机遇。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十三年出台涉农一号文件,连续两年出台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业现代化投资重点转向中西部地区。省委“两个重中之重”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和四川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等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叠加释放,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已由自然经济再生产,扩展到适度规模化再生产,已由单纯的种养业生产发展到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价值开发,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我市地处秦岭南麓、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省会城市中心地带,也是国家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连接纽带,农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唯一将广元农业定位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对于我市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寻求互利共赢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消费转型升级的机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附加值农产品需求旺盛,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消费正加速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为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将会极大提高,加之我市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5.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广元是全省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市之一,在土地确权颁证、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国家和省诸多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试验田”,必将为农村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的趋势增强,也必将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
  (二)面临挑战
  1.农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制约。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我市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长期支撑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消减、制约因素在增多。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要素趋紧、劳动力趋紧的“双高双紧”特征日益显现,农业农村工作不但要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还要承受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两道“紧箍咒”制约。
  2.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道路漫长。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后管理”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难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比达2.85:1,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77:1 和川东北经济区部分市州(如达州2.34: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重道远。
  3.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5.12”地质灾害重建后,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虽得到较大改善,但因面广底薄、投入有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加之地震次生灾害频发,农业设施损毁较大,特别是北部山区、移民安置区、连片贫困地区乡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仍然较差,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种“望天田”的历史仍在延续,基层群众行路难、买难卖难、用电难、饮水难及“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我市农业的弱质产业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条短,有品牌无规模、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专合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家庭农场与职业农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滞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任重道远。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支撑、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示范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我市7个县区均属于国家秦巴山区特殊困难片区,目前尚有739个贫困村、22.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9万农村低保对象和2.4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需要帮扶。农村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特点突出,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集中连片和“插花”贫困问题并存。
  三、“十三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聚焦先进生产要素为手段,以调结构、强科技、育主体、活业态、创品牌、增效益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渐把优势调强、产业调大、链条调长、质量调优、效益调高,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引导、信息与技术服务等措施,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原则。毫不放松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3.坚持突出特色原则。依托广元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走资源节约集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之路,打好绿色、安全、生态牌,持续发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广元七绝”和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白龙湖亭子湖有机鱼等主打品牌,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4.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立足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循环化、绿色防控常态化和基地认证绿色化。
  5.坚持产业融合原则。积极发展现代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生态维育保护功能。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着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三)发展目标
  1.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全域发展优质粮油、剑门关土鸡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在苍溪、昭化重点发展红心猕猴桃;在旺苍、青川重点发展富锌富硒茶叶;在利州、朝天、昭化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在苍溪、剑阁重点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旺苍、青川、昭化、利州和朝天重点发展规模化肉羊养殖;在亭子湖、白龙湖、升钟湖和柏林湖重点发展有机鱼养殖。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粮油:调减普通型,扩大优质和专用型,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饲用玉米、花生和小杂粮。猕猴桃产业:重点发展红心猕猴桃,兼顾发展优质黄心系和加工型猕猴桃。茶叶产业:重点发展绿茶,突破性发展黄茶产业。畜牧产业:稳定生猪产业,优先发展剑门关土鸡,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中药材产业:优先发展适应本地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种,扩大 GAP标准化种植。蔬菜产业:重点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生食蔬菜及加工外销出口型蔬菜。水产业:重点建设北部山区冷水鱼产业带和“四湖”(白龙、亭子、升钟、柏林湖)有机鱼养殖。三是加快特色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产、贮、加、销标准体系,制订、修订和完善一批区域性地方标准,加大标准的培训和示范力度,力争“三园”标准应用率达100%。到2020年,实现特色农业资源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跨越。把广元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建成中国西部最大淡水有机鱼产业基地、“川茶”品牌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全省特色农业强市和国家畜牧业强市。
  2.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一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产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市县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启动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专项规划的专业化编制,并就优势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链条形成专业化规划。积极指导县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与环境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布局、流域布局和全域布局。推进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效。坚定不移地发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在壮大总量、做优质量上下功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发展功能,落实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专业村、休闲农庄建设。二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种养设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畜禽标准化圈舍建设和现代畜牧新装备的推广运用,强化高标准农田、农机化生产道路、农村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和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或示范带。着力构建良繁体系。依托全市现存畜禽和种质资源,加大生猪、肉牛羊等畜禽品种的改良和引进,抓紧水产苗种繁育。加强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力争扶持培育一批畜禽养殖、生态渔业和特色种植业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集约化育苗、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推广应用。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建设大田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畜禽屠宰、农产品初加工等不同类型的适度规模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促进构建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三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切实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认真排查制约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科技瓶颈,确定科技攻关重大课题,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首席专家,统筹一批本地产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健全完善猕猴桃、土鸡、中药材三个产业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力争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各类科研技术人员与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积极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经济,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升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社会化服务、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生产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水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等农产品产后处理服务,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50个,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一是坚持五化同步,提升产业扶贫实效。深入落实对象精准化、产业特色化、载体园区化、经营组织化、技能专业化要求,紧紧围绕六大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和培育适销对路的扶贫增收产业,着力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二是坚持科技帮扶,筑牢产业发展支撑。深入实施“千人千村”行动,坚持一村一名农技员驻村帮扶,巩固优化市、县、乡专家服务团(队)建设,确保驻村农技员到位率和专家服务团(队)服务面达到100%。着力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和示范园建设,重点抓好扶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技术明白人培养。
  四、“十三五”农业发展主要任务与产业布局
  (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广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主要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以大力培育优质粮油、红心猕猴桃、富锌富硒茶叶、高山露地蔬菜、剑门关土鸡、肉牛羊、优质生猪、道地中药材、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市建成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和食品安全生产典范声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1.优质粮油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优质粮油生产基地20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生产基地7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50万亩,饲用玉米生产基地6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20万亩,实现总产量70万吨,产值30亿元,建成全省优质水稻和优质油料生产示范基地。根据产业发展基础,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以剑阁县、苍溪县、旺苍县、昭化区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剑阁县、苍溪县、昭化区为主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剑阁县、苍溪县、朝天区为主的饲用玉米生产基地;以剑阁县、苍溪县为主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以国颁二级以上稻米水稻品种为主,发展川优6203、宜香优2115、旌优127等品种;以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为主,发展龙庭100、国豪油8号、川油36等品种;以优质高产和饲用玉米品种为主,发展雅玉4号等品种;以优质高产高油品种为主,发展天府26等品种;以优质高产大豆为主,发展南夏豆25、中豆41等品种。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培育发展的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我市“女皇贡米”、“东宝大米”、“碗中宝”、“香浓米业”等知名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做大做强优质水稻精深加工,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变优质稻谷、优质稻谷变优质商品大米。
  2.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红心猕猴桃基地50万亩,实现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建设苍溪县东溪镇、石马镇、永宁镇等32个和昭化区元坝镇、柳桥乡、紫云乡等15个猕猴桃优势区域。重点突破红肉品种的提纯选优和猕猴桃溃疡病的综合防治,选择发展金红50号、红什2号等红心系优良品种,加快推进国家级脱毒苗良繁中心建设,突破性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果园水肥一体化及果园机械的推广应用。积极宣传推介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打造百亿价值苍溪红心猕猴桃公共区域品牌。培育壮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把苍溪红心猕猴桃打造成享誉国内的产品。
  3.富硒富锌茶叶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茶叶基地50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建设旺苍县五权镇、高阳镇、木门镇等25个和青川县乔庄镇、孔溪乡、桥楼乡等25个茶叶优势区域。稳定提升绿茶产业,突破发展黄茶产业,着力推进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文化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走好生态、有机、精品、高端的茶产业发展之路,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强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重点突破黄茶产业基地、广元纯黄茶品牌打造提升、有机茶基地建设。
  4.高山露地蔬菜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蔬菜基地70万亩,实现产量300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抓好利州区、朝天区、昭化区20万亩外销时令蔬菜基地建设和朝天区曾家片区30万亩高寒山区夏秋蔬菜基地以及苍溪、剑阁、昭化20万亩外销出口加工原料蔬菜基地。一是进一步加大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做大“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品牌。二是进一步加快新基地的建设,巩固提升老基地功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调节蔬菜基地建设,力争城市调节蔬菜基地实现上档升级。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增进合作,依托四川省高山蔬菜(曾家山)生产试验站,着力开展蔬菜“四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五是进一步推进蔬菜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对曾家山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进行逐步调整,着力大宗蔬菜与精细蔬菜协调发展。把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露地蔬菜基地和生食蔬菜基地。
  5.剑门关土鸡产业。“剑门关土鸡”誉满天下,全市要立足自身地域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剑门关土鸡,以规范完善和招商引资建设标准化种鸡场为重点,着力加强全市土鸡良繁体系建设。到2020年出栏剑门关土鸡8000万只,生产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加工产值达到5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达300元以上。全市建成广元灰鸡原种场1个(存栏种鸡1万套以上),建成父母代种鸡场9个(其中:存栏5万套种鸡的父母代场4个,存栏4万套种鸡的父母代场1个,存栏3万套种鸡的父母代场4个)。全市年可提供商品鸡苗4370万只以上,占全市商品鸡苗供应量的50%以上。大力培育土鸡适度规模骨干养殖农户,努力推进土鸡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土鸡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到2020年全市出栏土鸡100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达3.2万个(户),建成土鸡养殖小区500个。重点推进和完善广元“三企共建”土鸡专合组织发展模式,加快提速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质量。全市建立规范化运作的土鸡专业合作社100个,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5%以上,产业化经营面突破60%。
  6.生态肉牛羊产业。大力开拓种草养畜机制,加快推进肉牛肉羊产业发展。2020年全市出栏肉牛20万头、肉羊100万只。实现肉牛羊总产值100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33.3%,其中生产产值50亿元,加工产值50亿元。发展年出栏肉牛15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1万户,出栏肉羊50只以上适度规模养殖户1.5万户,培育年出栏肉牛500头以上,肉羊1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50个,肉牛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大力推广肉牛冷配改良技术,加快推进和完善牛冷配站建设,深入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工作。到2020年,全市建成牛冷配站50个,母牛繁育场12个,羊一级扩繁场5个,二级扩繁场15个。
  7.优质生猪产业。大力培育生猪适度规模骨干养殖农户,努力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和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着力实现生猪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达到400万头、年均递增0.7%,生猪产业为农户人均年增收达200元以上, 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户达2.7万户,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290个,规模养殖比重66%,2016-2020年年均增长4%。全市建成规范化的良种猪一级扩繁场(纯繁场)3个,二级扩繁场(杂交制种场)17个,存栏优质能繁母猪35万头。培育生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生猪名牌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壮大生猪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生猪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全市培育5家以上生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猪业合作社110个。
  8.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道地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108万亩,宏观产量1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105亿元,建成四川省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打响“秦巴药乡”品牌。分重点区域建设道地特色药材GAP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集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标准建园技术,道地药材GAP生产技术。搞好野生资源的调查和野生品种的驯化研究,抓好优良品种引进和适应性鉴定研究,依据本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逐步确定适应我市栽培的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研究探索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果药、菜药、粮药等套种模式,提升药园综合效益。抓好康养小镇建设,丰富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容,解决当地农户就业和增收;建设秦巴山区道地优势中药材品种仓库储流中心,逐步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外客商的区域性中药材集散中心。
  9.生态渔业。坚持以水产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6万吨,渔业总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870元。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扶强扶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的产业链格局。
  1.实施领军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坚持把发展领军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着力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招大招强“引”一批,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对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吸引境内外各类资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企业群体;兼并重组“改”一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把握机遇“建”一批,敏锐把握国家、省级政策扶持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论证争取实施一批大项目,建设培育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航母,推动农产品加工向集约经营转变。
  2.实施产地销售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计划。大力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与“互联网+”体系构建相结合工程。依托“广元七绝”电子商城、逢集网、京东广元馆、“广供天下”农产品交易平台、青川海伶山珍、青川王氏蜂业、麦味网等电商平台,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主体,提倡一村一品一网店模式,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序、健康发展,使我市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到2020年,各县区力争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年均销售达5亿元以上;同时建成功能齐备、设施达标、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布局合理、服务完善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形成剑阁活畜交易市场、南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等7大区域性农产品中心市场。积极发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经营机制,鼓励农产品经销企业,开展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设施建设,实现农产品均衡上市。加快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流通集团参与区域内的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全市各县(区)都有1处以上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3.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计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新型农业主体的农户覆盖面、土地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建立健全农民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的话语权,降低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成本。
  (三)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拓展提升农业功能
  1.强化示范基地创建。继续开展由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景区、现代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的创建工作,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2.强化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提升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建设7个国家农业公园、20个省级农业公园、100个休闲农业专业村和1000个休闲农庄,实现一二三产业总产值530亿元。
  (四)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
  1.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全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来抓,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培育品牌,扩张品牌,提升品牌,保护品牌,面向“三北”市场,大力实施品牌北进战略,继续打造“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两湖有机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2.加大品牌营销推广。整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互联网+”和推介营销活动,形成立体无缝式宣传营销攻势。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广告等传统媒体的作用,扩大品牌外宣营销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营销平台,提升品牌美誉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电商平台作用,拓宽品牌的外宣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我市重要的农产品上市或重要地方农事节庆活动时间节点,通过邀请知名品牌专家调研、开展专家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和组织记者团采访等形式,集中宣传广元农产品品牌。组织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参加农交会及各类农博会进行产品展示和品鉴推介活动。在央视七套等主要农业宣传媒体上进行综合广告宣传。
  3.做大做强品牌企业。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能力,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发挥政府招商引资和发挥服务职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为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明显的广元农特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组建农产品品牌服务队伍,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切实履行起服务职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培育农产品品牌。一是培育农产品品牌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特色、名牌农产品及优势农业产业转移,使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生产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农产品品牌成长起来。二是确定培育梯队。要详细调研和梳理,选择消费者认可、市场信誉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副产品,作为梯级培育对象。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政策帮扶措施,支持具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
  5.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加强农产品品牌使用的规范管理,努力探索有效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应加强行政指导,全程指导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引导成员间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品牌侵权案件的快速发现机制、信息交流机制、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为农产品品牌提供有力保护。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积极争取实施各类重大农业项目,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基地、农机装备、减灾防灾体系、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方针,守住基本农田红线。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在全市新建40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开展坡改梯、田型调整、农田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配套地力培肥建设,实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75%以上,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提高50公斤以上。重点以苍溪县所有乡镇,剑阁县、昭化区大部分乡镇,利州区、旺苍县部分乡镇为主。规划承担粮食产能任务108万吨,占全市产能任务的67%。
  2.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继续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机遇,持续增加农机总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保障。加大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作业力度,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和果蔬特色产业生产环节机械化。力争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建立农机农艺融合万亩示范区3个,推广新增粮油生产机械化播种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械等5000台套。培育农机合作社25个,开展农机操作和维修人员培训1万人次。建设田间机耕道3000公里。
  3.加大机电提灌建设力度。加快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恢复改善灌面。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新建一批技术先进、运行经济、操控简便的骨干提灌工程,拓展保障区域,扩大有效灌面。大力发展机电节水灌溉工程,有序推进机电抗旱服务队建设,努力提高提灌站机具的完好率和运行率,力争到2020年全市适宜提灌的区域基本实现提灌机电化,确保我市粮油生产用水需求。全市新建提灌站100座/3500千瓦,技术改造300座/10500千瓦,组建抗旱服务队20个,机电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
  4.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应急指挥、预防控制等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农业抵御灾害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推行动植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机制和新措施,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
  5.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联建、联产、联利,形成产业大基地,建成100个现代农业园区100万亩,村特色产业示范园2000个20万亩,户办产业小庭园30万个30万亩。坚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建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户”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农户自主建户办产业小庭园。统筹“三园”联动发展,推进产业、科技、品牌、项目等要素向“三园”集聚。坚持“一园一业”、“多园一业”发展模式和“三园”建设标准,实现特色产业点状发展、带状形成,块状覆盖,逐步构建起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产、管并重,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和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标准,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产加储销全过程地方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深入开展执法监管,严格投入品监管,深化监测检验,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病死畜禽水产品无害化处理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通过5年努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执法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 98%以上,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七)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着力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畜牧、水产整合到农业后,基层站所的职能调整要迅速到位。建设“五有”县、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站),即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建立反应灵敏、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真正发挥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支撑。“十三五”期间, 通过现场培训、集中调训、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多种途径,全市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3000人次; 建立现代农业核心科技示范基地50万亩,筛选、推广主导品种200个,组装集成主推技术100项,培育科技示范户5万户。积极发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到“十三五”末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60%,每年增长1%。
  2.植保植检体系。按照现代植保理念要求,完善重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项目,建立常规防治和应急防控机制。积极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示范,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防控效果。加强植物检疫队伍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提高行政执法综合能力。在全市增设重大病虫测报站2-3个,群众测报点3-5个,确保重大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重点县区搞好应急防控队伍建设,配备高效植保器械,使之具备快速处置局部突发病虫灾害和检疫性疫情能力。每年开展重大病虫防控示范区建设10万亩,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3万亩。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十三五”期间,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形成对重大动物疫病全方位的防控能力。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引进,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兽医实验室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创新、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监测、净化、疫情预警预报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全面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全面摸清全市辖区内动物多发病、常见病,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
  4.动物卫生监管体系。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两个确保”目标,着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两大提升”, 保障养殖业生产、动物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三大安全”,深化落实检疫、检验、监督、执法“四项措施”, 突出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养殖场、诊疗、无害化处理、畜禽收购贩运、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八大监管”。完善动物检验、检疫设施设备,配置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相适应的执法装备,强化执法队伍高层次人才补充和执法队伍管理,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动物卫生监督案件标准化、信息化进程。规范化建立区域化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和中队110个,标准化建成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250个,屠宰检疫申报点91个,省际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指定通道检疫申报点2个,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厂)1-2个,规范化建立区域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8个,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申报点8个。
  5.农业信息体系。我市“十三五”农业信息化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坚持“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符合实际、整合应用;信息共享、公共服务”的原则,以实现农业领域里全面智慧、智能、自动、自主的智慧农业为发展目标(参见单独编制的“广元市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政务、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综合服务等领域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行政、监管、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与农民生活的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信息化水平。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3S、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应用方面取得进展。推进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化,提升市场信息服务和预警能力,防范市场风险;推动信息发布机制创新,提升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及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等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农产品供求、行情、生产等方面决策科学化、智能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信息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建立广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包括网格化移动监管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资条码销售管理系统、标准化生产信息系统等四大系统。推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化,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显著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探索适合广元实际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参见市商务局“广元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6.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在全市建立起职能集中、管理规范、层级协调、设施齐全、装备完善、运行有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形成一支素质过硬、廉洁公正、作风优良、反应快速的“五有”(有健全的机构、有精干的队伍、完善的执法手段、有严格的监督制度、有高效的管理目标)专职农业执法队伍。通过执法体系建设,使农业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观,农民和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保障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农机安全监管体系。继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强化平安农机建设,规范、完善的农业机械即办发证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通过改扩培训考试场地、业务用房和安全监理装备、设施等,建立安全监理长效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力争使新增农业机械注册登记95%以上;年检率85%以上;参保率达85%。
  (八)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农业专业人才支撑
  1.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以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一主多元”公益性培训资源以及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依托,巩固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体地位。
  2.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完善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认定标准及办法,保证实训基地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经营服务等企业、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中遴选认定一批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渔场、农业企业、高产创建示范片等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
  3.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在农业系统内及本市涉农科研院所,精心遴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入师资库,把本地产业带头人、合作社领头人、家庭农场主、水产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家、基层农技站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吸收到师资库,聘请省、市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专家加入师资库。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的业务素质,每年全员开展一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调查,乡镇、县区、市分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实现培训对象的动态精确管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遵循农民教育规律,实行分类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把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基层去,尤其是要办到乡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渔场(水产企业)和农业园区去。大力推行菜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参加教育培训合格、达到认定条件标准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获得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不断稳定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
  (九)加快巩固提升农业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全面完成市农科院新院的建设工作。将新院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计划投资5000万元。完成新所河堤、道路、电路、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配套基础建设。完成蔬菜、茶叶、水果、玉米、马铃薯、小麦育种实验室、组培楼、材料室、业务用房等功能集一体的育种中心1800㎡基本建设。完成农业科普展览室、学术交流厅、专家休息室、农业科技人员食堂等功能集一体成果转化中心1800㎡基本建设以及2000㎡智能温室、2000㎡网室建设。把新院建成集科研、生态、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的高标准省级农业科研园区和广元市农业科技孵化中心。
  2.新品种、新技术(模式)研究。围绕玉米、马铃薯、茶叶、猕猴桃、蔬菜等作物在三县两区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一是引进国内外育种基础材料10份,配制组合1.5万个,筛选出有发展潜力、有质量的育种新组合100个;二是新组合进入联试30个、预试18个、区试8个;三是审定新品种3个,比“十二五”增加1个;四是围绕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研发应用资源节约型、省工节本型、质量安全型、生态高效型、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加工生产性、标准化园艺等技术、模式12项。五是引进推广水产新品种,利用朝天青川旺苍等地冷水资源,大力发展鲑鳟鱼、鲟鱼、裂腹鱼、多鳞白甲鱼及中华鳖生态养殖,在大鲵深加工方面进一步拓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微孔增氧技术。
  3.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以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旺苍县青龙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广元黄茶基地建设步伐;围绕提升“7+3”品牌建基地,以猕猴桃、高山露地蔬菜为重点建设高科技示范基地2-3个;大力打造白龙湖亭子湖有机鱼品牌,抓好汉王山娃娃鱼、青竹江娃娃鱼地标产品的开发,发展生态渔业。围绕新农村建设建基地,按照广元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科研成果示范基地2个,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南繁建基地,重点加强云南西双版纳南繁、利州区万源、旺苍白水、朝天曾家等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围绕扶贫开发建基地,以北部山区、边远山区为重点,推进科技扶贫,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模式27个。
  五、“十三五”农业发展环境保护措施
  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以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等循环综合利用为重点,引导农业生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发展模式,逐步构建循环农业发展链条,加快创建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区。
  1.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据估算,2016年,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约700万吨,而综合利用率不到60%,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2017年全面启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70%以上。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
  2.着力构建科学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2017年全面启动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2018年全面建成全市第一个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和部分收储站,2019年全面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实现病死畜禽处理及时、过程环保、资源化利用。
  3.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从2016年起,按照每年提高5—10个百分点,逐步构建以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为主,拓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17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其中: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量达到100万吨、饲料化利用量达到30万吨、基料化利用量达到12万吨、燃料化利用量达到20万吨、原料化利用量达到10万吨。
  4.推进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收集处理。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始终把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作为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和“村回收、乡(镇)转运、县(区)处理”模式,构建集销售、使用、回收、加工为一体,可持续的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循环利用体系,切实解决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露天焚烧、随意弃置和残留土壤等问题,促进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有效治理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力争2016年底基本建成完备的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循环利用体系,2018年全市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捡拾回收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零污染目标,并逐年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5.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一批水肥一体化、氮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秸秆还田、沼渣沼液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扶持有机肥产业发展,减少化肥施用量。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产业有机肥使用比重达30%。
  6.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应用试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现代高效施药器械,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扶持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防治科学化水平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7.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摸清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有序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在重点区域开展耕地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区域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模式。
  8.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在四县三区以沼气建设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农户家居清洁文明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优良化。奋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以“一池三改”(建沼气池,配套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为核心,充分发挥沼气池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作用。
  9.大力开展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科学划定全市重要渔业水体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开展科学养殖和生态养殖,组织开展渔业水域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排污口项目监督检查,开展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体基本情况的调查监测,严格按照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要求,开展渔业船滤油设备、油污水仓和垃圾储集器等检查,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依法开展调查和处罚。
  10.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新技术(如沼气发电、高温好氧发酵、微生物发酵床等)的推广工作,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畜-沼-粮(菜、果、草、料)”生态能源循环农业模式。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区域,每年示范推广2万亩以上,五年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使循环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到2020年,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70%以上,建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六、“十三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共九大类,314个项目,总投资为189.08亿元。
  (一)基础设施类项目
  项目总投资15.796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6万亩,实施田型调整1万亩;新建和硬化农机化生产道路1730公里;新改建提灌站478处;培育水稻、蔬菜等有机农业产品规模达到1万亩;改造下湿田、低产田1万亩;建设渔港码头3个、码头堆场4000m2,码头护岸180m,综合管理区场平5982.98m2及水电、消防等附属配套设施。
  (二)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30.27亿元。新建现代农业园区22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8个,园区景区化建设,园区改造提升13个,园区农产品速测检验室建设29个,园区全域视频监控。
  (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7.656亿元。秦巴山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秦巴山区猕猴桃优质基因挖掘与利用项目、高山露地蔬菜扶贫项目、特色作物科技园建设项目、菜果茶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项目、国家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院士工作站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产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川北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剑门关土鸡”科技支撑项目、建农业科技示范园1400亩、广元市农科院搬迁建设;畜牧良繁体系建设12套,引进家禽、畜牧、兽医防疫专家,建畜牧科技创新基地11个,建设种鸡、种兔、种羊场个1个、良种牛扩繁场6个,建生猪人工授精站5个、牛冷配点20个;在优质粮油产业基地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购置相关设施设备1000套;建红心猕猴桃、蔬菜、中药材等良繁基地5万亩以上;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新培育300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检测体系;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4套;建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力提升4套;完成250万头份动物来源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设适宜我市的各种特色基地45000亩,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60个,培养科技示范户30000名;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6500人,发放资料15000份,专项人才引进,专家队伍培养,推广能力提升;改扩建63个乡镇农业服务站;在四县三区分别选择50个村,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集聚点建设益农信息社,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提供金融、保险、各种便民缴费代理、农村电商代购代销、农业信息咨询、村务公开等方面综合服务。
  (四)粮油工程项目
  项目总投资6.266亿元。田型调整6万亩,培肥地力6万亩次,粮油高产创建示范面积160万亩,重大病虫害监控面积45万亩,对粮油种植农户进行补贴。
  (五)特色农业产业项目
  项目总投资61.813亿元。
  1.猕猴桃产业。项目投资5.6亿元,建设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基地20万亩,配套架杆线,健全田网、路网、渠网;建设中国红心猕猴桃科技博览园、中国红心猕猴桃交易会展中心。
  2.茶叶产业。项目投资3.8亿元,建标准化黄茶示范基地1万亩,配套田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茶叶加工中心1处,配套现代化加工设备;新建绿茶基地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0万亩。
  3.蔬菜产业。项目投资1.86亿元,建高山露地蔬菜基地10万亩,新建城镇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6万亩。
  4.生猪产业。项目投资17.925亿元,发展生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户5100户,规模养殖场510个,养殖小区80个,生猪养殖园区10个,改、建标准化圈舍110万平方米;建一级扩繁场2个,二级扩繁场4个;建设祖代种猪场及种猪选育场各1个、父母代种猪场5个;新建成生猪集中供精站5个,人工授精服务站200个;建设1个存栏母猪5000头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生猪扩繁场。
  5.剑门关土鸡产业。项目投资3.95亿元,建生态家禽养殖基地10个、建养殖小区9个、建设年出栏土鸡2万只的规模养殖场40个、建圈舍5.7万㎡,建标准化土鸡圈舍200栋,购置相关设施设备1000台.套;发展适度规模户,建年屠宰肉鸡精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建设5000套剑门关土鸡扩繁场2个,配套建设100万枚种蛋孵化场2个和100万羽青年鸡育雏场2个;新建1万套广元灰鸡父母代种鸡扩繁场2个,配套建设200万枚种蛋孵化场2个和200万羽青年鸡育雏场2个。
  6.草食牲畜牛羊兔产业。项目投资7.795亿元。发展规模养殖场1200户,建养殖小区250个,建标准化圈舍40万㎡;建标准化圈舍200栋,购置相关设施设备1000台.套;建一级扩繁场3个,二级扩繁场8个。
  7.中药材产业。项目投资4.62亿元,建道地中药材基地10万亩,新增优质中药材4万吨,药材生产加工厂2个;建立良繁母本园、苗圃园、GAP科技示范园和GAP中药材基地;制定道地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及规程(SOP)。
  8.水产业。项目投资5.53亿元。建设白龙湖、亭子湖、升钟水库剑阁段生态有机鱼产业基地30万亩,建设苗种繁育基地6000亩,发展健康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标准化池塘改造2万亩,稻鱼综合种养15万亩,特色冷水养殖基地5个,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基地10个,大鲵深加工基地4个,休闲垂钓基地10个。
  9.其他种养业。项目投资10.73亿元,建优质牧草示范种植基地11万亩,发展示范户4300户;发展养峰大户240户,养蜂2400箱,对500家规模养殖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补助。建设特色小水果3万亩,建设优质富硒农产品基地24万亩,新植雪梨基地5000亩;巩固提升雪梨基地10万亩,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建成蔬菜、猕猴桃、葡萄示范基地1000亩,建马铃薯优质良繁基地12万亩, 新(改)建桑园15000亩,并配套桑园及养蚕基础设施,新建桑枝食用菌生产大棚10000㎡,培植桑枝食用菌50万袋,整理柞蚕林场2000亩,并配套相关设施设备。
  (六)农业生态保护项目
  投资为11.3268亿元。建立秸秆粉碎还田、收集、综合利用体系,建县级农业废弃物处理厂5个,建农膜、农药瓶等农资废弃物集中处理站550个。治理农业面源污染10万亩,推广化肥替代减量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施农田径流净化工程,建立农膜回收处置利用体系;开展农业污染普查;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1个,集中控制点22个,乡镇回收站100余个;发放病死动物无害化补助;耕地地力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补贴100万亩;实施秸秆还田技术50万亩次,开展技术培训10万人次;充分利用百万头生猪和千万只土鸡等粪便生产有机肥料150万吨;实施测土配方有机质提升30万亩;建设集中供气沼气工程60处,建设沼气池1000口,建立完善农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王家镇方山村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牧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型沼气工程、蓉都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广元市蔚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沼气工程项目;建太阳能光伏提灌站10处;对全市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养殖户进行综合治理,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完成禁养区养殖搬迁和关闭;发展3000亩标准化养殖池塘试点;改造提升年4万吨有机肥生产加厂1个,建日处理300立方米新建温氏畜牧公司仔猪繁育场粪便及生产污水处理设施,建猕猴桃产业基地沼液消纳设施3000亩,种植绿肥利用1000亩;发放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经费。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
  项目投资2.824亿元。建设成55个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新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33个,建3个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实验室改扩建,更新仪器设备400台套。培育至少39个具备动物防疫、兽医诊疗能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动物隔离场60个,建35个乡镇兽医实验室,建实验、办公用房6000㎡,购置监测常用相关实验设备1050台套;设立乡镇兽医站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调专人35人,设村动物疫情观测员352人;完成口蹄疫(A、亚I、O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净化工程6500万头只;发放动物防疫、病死动物无害化补助;建立和完善300个“六有”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配备高功效植保机械10台,日作业面积达500亩以上;8个区域性植保植检病虫测报观测站与检测站、57个乡镇病虫观测站点。
  (八)初加工、冷链及物流建设
  项目总投资14.09亿元。
  1.农业加工项目。项目投资6.98亿元。辣椒加工生产线技改升级10条;新建的水果和蔬菜冷冻、保鲜、烘干以及贮藏窖(库)等设施的土建及设备安装示范点50个,建蔬菜精深加工生产线5条;抓好茶园环境清洁化建设和茶叶清洁化加工;建低温肉制品生产车间16000平方米,建腌腊制品车间3000平方米,建检测化验室300平方米,建设冷冻2000吨的冷冻库1个,建畜禽屠宰生产线8条,购冷链车5台;新建牛羊定点加工厂2个,年加工20万头(只);年加工500万只家禽加工厂2处;新建魔芋纯化微粉生产线、湿发魔芋生产线、魔芋复配粉生产线等加工生产线和日化生产线;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鱼类深加工、成鱼配送中心及其附属设施。
  2.冷链、冷冻库、市场及电商等项目。项目投资7.11亿元。在中心场镇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5个,优化完善农资超市和连锁配送中心75个以上,建成互联网+搭建网上销售平台1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精品专店(柜)10处,新建7个1000吨的冷冻库,购置冷链配送车15台;畜禽屠宰加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的加工建设提升;建设藤椒种植基地4万亩,藤椒及藤椒加工产品交易市场2000平方米(含市场信息平台),藤椒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基本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格局;新建高山露地蔬菜加工生产线,其中加工项目计划用地330亩,开展脱水蔬菜、蔬菜饮料及蔬菜粉加工,形成年产蔬菜粉或脱水蔬菜1000吨、蔬菜饮料2万吨、洁净蔬菜1万吨的生产能力,打造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冷藏库、休闲农旅观光园区,购置并安装基地设施、检测设备、冷链气调保鲜、餐饮设施、娱乐设施及物流设备等共5000台(套、件);改扩建业务用房1.2万平方米,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扩建冻库1000平方米,建畜禽屠宰及深加工项目1个、建600吨冷库一座,建低温肉制品生产车间1.2万平方米建腌腊制品车间0.3万平方米建检测化验室0.03万平方米,冷冻库0.2万平方米建生产线5条,冷链配送中心1个,购冷链配送车10台,建设年加工500万张兔皮、精加工0.2万吨兔毛加工厂1个。
  (九)休闲观光农业
  项目投资39.34亿元。建成国家级农业主题公园7个、省级农业主题公园20个、休闲农业专业村100个;建成休闲农业1000个,其中新建845个休闲农庄,配套建设旅游设施、农庄人员培训等,改造农家乐145家;发展升钟水库库区剑阁淹没区水域养殖面积2万亩,配套生态旅游观光设施;发展白龙湖亭子湖生态养殖27万亩,配套生态旅游观光设施。
  七、“十三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已完全转移到城市的农户退出承包地经营权,增加人均土地占有规模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利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改造下湿田和低产田,大力发展水产业。到2020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在全市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和村社财务监管制度,加强村社财会人员培训,完善推进集体资产和村社财务管理的网络管理平台,培训村社财务会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社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规范我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及其流转的管理监督,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村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开展村组道路硬化建设、新建或整治小型水利及其渠系建设、整治村级环卫设施建设、开展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
  (二)加强项目建设,强化农业投入保障
  按照抓好在建、争取新上、贮备今后及国家投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三管齐下的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在国家和省上重点支持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创建、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谋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保持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整合力量,集中攻坚,切实加强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努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开展银企合作,扩大政策性银行农业信贷规模,提高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入。探索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多元化投入和管理运营机制,不断提高对农业的资金支援力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推广,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农业节约型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实行良种与良法、农技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引进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我市名优特种水产品发展进程。认真抓好农业技术人员驻村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努力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良品种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科技贡献率达到60%。
  (四)加强农业法治建设,促进农业有序发展
  按照推进依法行政、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的总体要求,深化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农业执法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强化依法行政机制,增强依法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事务的能力,努力提高农业执法能力和监管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和农村“一事一议”管理,切实规范农村筹资筹劳行为,全力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渔政执法,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严格实施涉水工程渔业资源影响评价落实补救措施,保护渔业资源。
  (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快转变行政职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对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的调控能力。强化领导责任制,继续实行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和阶段性工作检查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通报表扬和通报批评相结合的督查考核方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典型示范,集中人力、物力、资金,着力培育一大批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等示范典型,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示范辐射带动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全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研究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保障全市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免责与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编辑的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或资料提供方所拥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应或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info@mpmpc.org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