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势 超600位行业大咖把脉产业发展
本次会议以“科技赋能、产业聚力、提振信心、共商未来”为主题,600余位行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商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计,为产业发展把脉定向。会议议程设计精心,内容多元丰富,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分享实用技术,全方位探讨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未来趋势。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种、料、养、管、防”等重点生产环节展开交流,并就区域性主导肉牛品种的高效利用、育肥期肉牛高精料饲养的瘤胃健康调控、主要牛病流行特点与防控、肉牛差异化育肥技术、大数据背景下四川肉牛智能化生产技术应用进展等议题,分享了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
大会还组织知名专家和企业家针对行业焦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来自黑龙江、山东、宁夏、四川、内蒙古、甘肃、天津、广西、新疆等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首席专家分享了各地肉牛产业的发展特色与机遇。多家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参会,覆盖营养、动保、养殖、屠宰加工等多个环节。多场高质量圆桌对话将会议推向高潮,行业大咖与企业家们围绕“提振信心·共商未来”等主题热烈讨论,凝聚发展共识。
“面向‘十五五’,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历着从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到产业链结构的系统性变革。供求格局、生产方式、生产布局、从业人员结构、生产技术等五大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农村部原总畜牧师张天佐指出,当前畜牧业正由供不应求时代的“产品为王”,转向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时代的“品质、品牌和渠道为王”。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俊雅研究员表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已达53家,良种繁育体系正持续完善。未来应加强屠宰加工标准制定,并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实现全链协同发展。
巴中实践 现代畜牧业的探索树立山区典范
围绕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四川省提出推进“1+1+8”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在全省启动培育畜牧万亿级、粮油五千亿级,以及蔬菜、水果、茶叶、蚕桑、食药同源、水产、林竹、调味品等千亿级农业产业链,打出政策“组合拳”。
巴中市五县(区)均为四川省肉牛生产基地县,常年饲养量位居全省农区第二位。2024年,全市肉牛存栏38.76万头,出栏18.2万头,产业规模稳居全省前列。
本次会议选址巴中,正是因为其作为四川肉牛产业的标杆,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显著优势。
在种源创新方面,巴中正全力打造“种业芯片”。独有的地方品种“空山牛”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空山牛本品种选育液相芯片,有望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同时,巴中成功引育海福特牛,打造西南最大种源基地,还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培育出“巴山和牛”,实现种质资源的重大突破。
在全链布局方面,巴中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从建成全国首个功能集成的中国南方现代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到拥有3万头级现代化屠宰企业;从培育“巴山肉牛”区域公用品牌并荣获国家级奖项,到实施“西牛东送”工程、在成都布局28家直营店……巴中已构建起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全链价值突破。
巴中正努力走出一条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山区现代农业新路径,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肉制品生产基地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强市,为全省肉牛产业树立山区典范。
展望未来 沿着肉牛产业发展新路加速奔跑
这次高规格的会议不仅是一场知识盛宴,更是一次信心的凝聚,为巴中乃至全国肉牛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与会专家对巴中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其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四川农业大学王之盛教授认为,巴中肉牛产业依托空山黄牛和蜀宣花牛两大特色品种构建完整产业链,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他建议,未来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和后端加工,推动产业从“土特产”向“知名品牌”跨越。
中国农业大学郝智慧教授特别看好巴中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认为这为打造绿色、生态的高端牛肉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疆畜牧科学院李红波研究员建议,将空山牛与日本和牛对标,深入挖掘空山牛产出优质雪花牛肉的潜力,充分发挥品种特长。
会议的积极影响在从业者身上得到直接体现。
巴山肉牛协会会长陈雄表示,将围绕解决“买牛难、养牛难、卖牛难”等痛点,为养殖户全面赋能。
“如何把我们巴中的好牛肉卖出好价钱,是我们急需解决和学习的地方。这次会议让我们收获颇丰。”四川蜀牛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政华感慨。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协同与标准化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平昌县深山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傅和聪深刻认识到。
首届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全国目光聚焦到巴中这片产业热土。大会传递的前沿理念与实用技术,为巴中下一步精准发力注入新智慧;行业大咖的肯定与建议,进一步坚定了巴中的发展信心。如今,巴中正沿着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肉牛产业发展新路加速奔跑,朝着“西南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