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技术应用 » 正文

新形势下生猪屠宰加工和品质控制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 李春保 教授

      来源:《肉类产业资讯》    2021年第7期
 
内容摘要:  首先,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有机会在论坛会上做交流,我是南京农业大学李春保,有幸得到了同行,尤其是前辈的关心和支持。我要
  首先,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有机会在论坛会上做交流,我是南京农业大学李春保,有幸得到了同行,尤其是前辈的关心和支持。我要汇报的内容大体分为几个方面:我国生猪屠宰行业所处新形势的特征、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品质控制技术。
 
  1、新形势的变革
  第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调猪”向“运肉”转变,这种变化还在不断的持续,在变化的过程中,涉及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等变化。除此之外,是一些养殖企业,他在业务链的连接上,有较大的动作。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在做“养殖-屠宰-冷链运输-生鲜营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除此之外,目前已有的传统肉品加工企业部分也在向前延伸,发展畜牧业等。总的来说,就是一体化趋势正在不断的完善,原有一万三千多家屠宰企业,经过前两年农业农村部认定之后,现在大概有五千多家。按照现在产能,大部分企业可能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处于代宰的状态,从技术和装备的水平看,实际上还是有待提升的。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我们产业的发展利好如下:
  首先,是落后产能的淘汰。这几年非洲猪瘟的原因,很多小的养殖场收不到猪,就导致淘汰;还有先进产能不断扩大,行业整体水平在提升。二是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和品质有很大的改善。三是建立一体化的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调节企业全产业链整体的效益重要方式。比如说去年养猪、杀猪都赚钱,到今年,会有所改变,可能用储备肉或是其他的方式来调节市场供应。还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企业,如牧原、正邦、温氏等等,这些养猪的大企业,实际上都在大规模的布局屠宰加工。
 
  2、市场需求变革
  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更,新零售、电子商务,还有团餐等等。这样的信息出现,是很多年轻人和中产阶级家庭的需求,还有机关单位的需求,这种新变化需求现在越来越明显,给我们肉品屠宰加工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3、生产资料或生产力的变革
  从养猪的方式看,强调要集约化饲养,一是效率高、出栏快,但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满足老百姓对肉品品质的需求,是摆在很多养殖端或是屠宰端很重大的难题。另一个,从装备的水平看,现在新建的屠宰场基本上都是大型成套的装备,自动化的程度,甚至是智能化的程度都在提升,但是,大部分是进口的,对于国产企业还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一是成本高,二是维修比较难,三是产业工人。现在产业招不到人,用工的成本在急速上升,人口的红利在逐渐减少。针对这样的几个问题,实际上是给屠宰加工企业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4、新形势下产业需求
  第一是要求。我们要怎样生产出比较好的肉,无论是从外观、质地、安全和营养等方面。实际上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往往不是一个环节能做得到的,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全产业链。食用品质的关键控制点,全程从品种、养殖、加工到最后的烹调方法等等,都有一个比较好的控制。
  第二是设备要好。国内企业用的进口设备很好,但是成本高,维护起来比较困难。实际上,本届参会企业有很多是国内企业,你们有必要,也有这个能力,能够做好领头羊的作用,能够从设计、自动化的原件、识别系统、材质等等各个方面,生产比较好的设备,能够满足国内现在快速发展的需求,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个光有设备和好的猪,还不够,还要有一帮能干的人。能干的人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好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挖掘市场和组织能力,如果好的东西拿出来以后,不会进行市场营销是不行的;如果你在企业不能很好的组织生产,同样也不能满足要求。
  最后,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说,中国制造或者智造现在提到的比较多。在其他行业当中,大家都很认可,意识是非常高的,而且都做的非常好。我们肉类行业在为世界肉类科技进步贡献中国力量方面,我们到底做到什么程度?还是值得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奋斗的地方。真正能够把国内设备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我们要敢喊出这样口号的时候,那中国的肉类科技真的就步入国际前列了。现在大部分还是需要很多跟着走、跟跑的阶段,要实现这样一个点,一方面要国家重视,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家,作为行业的排头兵,还是要更加的关注技术、设备和人才,要有这样的情怀,要能够投入,做一些前瞻性的储备工作,这才是咱们这个行业真正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品质控制技术
  目前行业里面有很多新、老的问题,但是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时候总是解决不了呢?主要是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看一看生猪屠宰从前到后,细数大概有三十多个环节,这三十多个环节当中,有一些是比较关键的,有一些可能次要一点,其实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是相比而言有的是重要的,有的可以将就一些。
  十年前,丹麦的肉类研究所就在做智能化的屠宰场,他们做的比较领先,澳大利亚、美国等也实现了智能化工厂,从人力方面节省很大成本。我们由原来的手工到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现在还在提升中,智能化水平还谈不上,这是我们的差距,达到现在的机械化水平,不能认为这已经是很好了,我们要看看世界,其实我们距离要奋斗的目标还很遥远。
  从肉品的品质看,有三个方面:一是白肌肉的问题,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夏季发生率更高;二是卫生安全,产品品质货架期的问题,三是损耗。针对这三个问题,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了二十几年,能提供很好的方案。
 
  (一)PSE肉控制
  PSE肉从外观上不好看,另一个,从品质上也是比较差的,出现问题的原因很明确,是屠宰前的应激比较严重,pH值下降过快造成的。如在宰前或屠宰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应激,问题可以解决。
  我们做过一些原因调查,如夏、秋季的发生率相当高,从上千台的样本中得出的结果。即便是在春、冬季也是有较高的发生率,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除机器之外,待宰环节也很重要,现在可能一味的强调一个标准下来,不管什么时候的猪,都要待宰多长时间,一个标准实施之后,有的企业做得好,有的企业做得不好,但是根据调研来看,其实不一定都要那么长时间,有的时间可以适当短一点,可能对肉的品质会更好一些。做一个分析调研之后,不同的运输距离,有不同的待宰时间,这样的一些建议现在在行业标准中得到了一些采纳。
  装卸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大部分企业都不重视。猪是一个活的、有灵感的动物,装卸载时工人采取一些暴力的手段赶猪,尤其是采用电机或棒打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应激。其实,可以通过车辆改装实现赶猪,优化设计待宰圈和赶猪系统,解决暴力驱赶造成动物应激和品质变差问题。淋浴也是非常关键的。
  致昏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国内在致昏方面有较好的设备,但在自动感应,针对于不同大小的猪,适当调节电压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如果用的电机设备不好,往往会出现断骨、淤血、出血斑点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有些企业干脆直接活宰。另一个是气体致昏,这个设备在欧美用的比较多,主要是从动物福利角度考虑的,在国内用的不是很普遍,很大原因是对脏器的颜色影响比较大,会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企业不愿意用气体致昏。
  烫毛的工艺也很重要,这个环节很多人忽略了,我们做过一些研究,烫毛对肉的品质有很大影响,根据猪的大小等因素,设计了双轨道的烫毛线,来调节烫毛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屠宰后一定要适度的冷却,这样可以快速的降低体温,减少pH值下降,降低PSE肉发生。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宰杀完立马就上市场销售,这恰恰就是PSE肉出现率高的原因。现在很多企业采取活宰,他们认为活宰可以降低PSE肉发生,活宰是非常传统落后的方式,企业这么多年向前发展,现在又倒退回来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采取很有效的科学方法,来解决PSE肉的问题,而不是用倒退的生产方式。
 
  (二)损耗控制
  第一是冷却干耗。经过研发,现在有雾化喷淋的设备,从早期的半自动化到现在自动化,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二是劈半。劈半锯不好会造成碎末多,切面发黑,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损耗。所以要开发一个好的设备是非常关键的。分割同样是重要的,从分割技术角度说,国外的自动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国内分割从整体上做得还是比较简陋,精细分割比较少。最多到三段的锯已经很不错了,要进一步的精细分割,需要靠大量的人。如果把用人的成本,用来投入机械设备,国内的产业才是真正的进步了,并且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要为之改进,或是进一步升级。除此之外,分级也是一样,好的肉要用好的市场、好的价格,如果没有合适的手段来做一系列的工作,好的产品未必能获得好的价格,其次效益也体现不出来,损耗也会更大。国外有很多好的分级设备,国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商业化的智能化分级的设备,这是比较遗憾的。第四个损耗是公猪味。欧美很早就关注了,国内企业近一两年才开始关注。这里面化学物质基础比较清楚,如果在现场有比较好的检测手段,可以减少市场流通。如果这项技术研究出来,是有很大贡献的。
 
  (三)货架期控制
  一是在生产线上检菌,通过有机酸的喷淋;二是通过一些好的包装方式延缓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污染;三是冷链的不间断的技术,很多大型企业采取中转方式。经过研究发现:中转环节是造成后端的微生物污染因素。这个污染和企业里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差别。针对这些方面,做好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国内有很好的标准,包括GMP、SSOP、HACCP等等手段,但是执行情况,并不一定很理想。
 
  结语
  “产业集群化”已起航:种-养-屠-加-售一体化,肉品品质(安全、好看、美味、营养)已成为全产业链关注的焦点,需要全产业各环节的协同。
  “千禧代数字消费”新潮流正在改变市场格局:产品多样化、配送方便化、烹调程序化。
  “世界肉类科技的中国贡献”责任担当已落在我国肉类机械制造和肉品加工企业家、科学家和管理专家的肩上:实现引进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转变需要跨界合作。
  再次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更希望呼吁大家都把这个行业做好,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谢谢大家!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免责与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编辑的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或资料提供方所拥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应或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info@mpmpc.org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