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种源建设,提升良种水平。建成贵州景隆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万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康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良种繁育场,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种源支撑。全市优质肉牛核心种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年良种繁育达700头以上,为本地肉牛产业良种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现存栏安格斯高端能繁母牛700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50头。
二是培育经营主体,扩大养殖规模。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和引进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养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户)49家。其中,3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在建万头肉牛养殖场项目1个,位于凯里市白午街道新民村,计划投资3亿元,占地153亩,年内将实现投产。
三是完善加工链条,保障品质安全。建成肉牛产品全链条溯源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有效保障本地生鲜肉品供应稳定与品质安全。依托精细化分割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填补区域现代化肉类流通体系空白,初步形成“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闭环,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建有肉牛屠宰场2个,年屠宰量3万头生产线2条,配套冷库8000立方米及相应的加工分割车间。
四是构建风险屏障,稳定产业预期。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肉牛产业,积极对接协调保险机构,按照“提标、降费、增量”原则,设计合理的保险扶贫产品,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企合作模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财险2家公司在全市按照农户承担30%、国家补贴70%,1万-2万元/头的赔付标准进行承保,有效降低养殖户因疫病、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肉牛死亡的经济损失风险,为养殖户提供稳定保障,有效提升产业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