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产能释放 “犹抱琵琶”:价格跌幅为何低于预期?
(一)压栏与二育构筑短期价格 “缓冲带”
2025 年第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 2.23%;第二季度,仅微幅增长 0.62%。这一数据与市场此前所担忧的 “产能井喷” 情况形成鲜明反差。究其核心原因,在于养殖端普遍存在压栏行为。3 - 4 月期间,生猪出栏均重一度攀升至 128 公斤,相较正常年份高出 5 公斤,经估算,这相当于隐性延迟出栏量约 300 万头。与此同时,二次育肥户于 4 - 5 月集中补栏 150 公斤以上的大猪,致使标肥价差扩大至 1.2 元 / 公斤,进一步延缓了生猪的上市节奏。
(二)规模企业 “控量稳价” 效应显现
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对出栏节奏进行调整。2025 年上半年,其出栏量增速控制在 15% 以内,显著低于 2024 年同期的 25%。这种 “以时间换空间” 的策略,有效规避了市场踩踏现象。据 Mysteel 监测数据显示,规模场生猪挂牌价较散户高出 0.3 - 0.5 元 / 公斤,形成了价格标杆,进而带动全国均价中枢稳定维持在 14 - 15 元 / 公斤。
二、三季度供应 “堰塞湖” 形成:价格加速下跌的底层逻辑(一)压栏大猪与二育集中 “堰塞湖” 决堤
进入 7 月,前期压栏的 130 公斤以上大猪集中出栏,单月屠宰量同比激增 22%,带动出栏均重突破 125 公斤。同时,二次育肥户在猪价跌破 14 元 / 公斤后恐慌抛售,7 - 8 月二育生猪出栏量环比增加 40%,导致市场短期供应过剩率达 18%。卓创资讯数据表明,9 月生猪现货价格同比暴跌 30%,这正是对前期积压产能的集中释放。
(二)散户出栏 “由减转增” 打破平衡
2024 年 9 月前,母猪料销量同比下降 12%,对应 2025 年 8 月后散户生猪出栏量同比减少 10%。但 5 月后,母猪料销量降幅收窄至 5%,叠加仔猪价格跌至 212 元 / 头(低于成本 40 元),散户为减少亏损而加速出栏,8 - 9 月散户出栏量环比增加 15%,彻底打破了 “规模场稳量、散户减量” 的脆弱平衡。
三、四季度 “量价双杀” 压力:供应过剩如何演绎?
(一)规模企业 “以量补价” 加剧短期压力
牧原、正邦等 25 家头部企业 2025 年出栏计划同比增加 22.72%,9 月单月出栏量环比增长 12%。尽管仔猪销售毛利收窄至 50 元 / 头,但企业为维持现金流,仍选择 “亏损出栏”。温氏股份 9 月生猪销售收入环比微增 1.39%,然而其销售均价同比暴跌 31.47%,形成了 “量增利减” 的被动局面。
(二)需求端 “旺季不旺” 雪上加霜
国庆后,终端消费惯性回落,白条猪鲜销率降至 75%(去年同期为 85%),冻品库存攀升至 35 万吨。同时,白羽肉鸡均价跌至 7 元 / 公斤,牛羊肉价格同比下降 5%,分流猪肉消费达 15%。在供需剪刀差的作用下,生猪期货 2511 合约跌破 11500 元 / 吨,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四季度 “供强需弱” 态势的强烈预期。
四、产能去化 “黎明前的黑暗”:中长期价格锚点在哪?
(一)仔猪价格 “腰斩” 预示产能加速出清
9 月,7 公斤仔猪均价为 212 元 / 头,较 2024 年同期下跌 45%,外购仔猪养殖亏损达 120 元 / 头。这迫使养殖户加速淘汰低效母猪,9 月淘汰母猪价格环比下跌 15%,反映出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进入实质性去化阶段。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 月能繁母猪存栏 4038 万头,虽仍超调控目标 3.5%,但环比下降 0.8%,为 2024 年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
(二)成本支撑与政策托底构建 “双保险”
当前,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约为 14 - 15 元 / 公斤,牧原等龙头企业成本降至 13 元 / 公斤以下,形成了 “成本底” 支撑。同时,国家启动 3.5 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叠加 25 家龙头企业承诺在 2026 年 1 月前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政策与市场力量形成共振。预计 2026 年第二季度后,商品猪出栏量同比将下降 5%,为价格反弹积蓄动能。
结语:在 “去产能” 阵痛中寻找确定性
2025 年的生猪市场,正处于 “产能去化不彻底” 与 “消费复苏不给力” 的胶着时期。短期内,12 - 13 元 / 公斤的价格磨底态势仍将持续,养殖户需警惕 “越跌越卖” 的恶性循环。从中长期来看,仔猪价格暴跌与母猪去化加速,正为下一轮周期奠定基础。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价格的回调,更是一次深度洗牌。具备成本优势、产能弹性的龙头企业将率先穿越周期,而依赖传统模式的中小散户,则正面临 “转型或退出” 的关键抉择。
(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Mysteel、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