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市场分析 » 正文

我国家禽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转型对策分析

杨景晁1,2,曲绪仙1,2,周开锋1,2,侯世忠1,2,王爱琴2,王宝维3*,刁有祥4,李福伟5,李显耀4(1.山东省畜牧总站;2.山东省畜牧协会;3.青岛农业大学优质水禽研究所;4.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5.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来源:《肉类产业资讯》    2017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摘要:和文化理念和思维对我国现代家禽业发展与转型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家禽业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供给与消费、
  摘要:“和”文化理念和思维对我国现代家禽业发展与转型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家禽业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供给与消费、数量与质量、种植与养殖、风险与收益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家禽产业存在的不“和”之处,并提出了实现家禽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和”文化;家禽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深邃,而“和”本身又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家禽业迅猛发展,在快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蛋等食品需要的时候,由于种种因素,特别是在片面追求产出和经济利益而与客观规律相背离的行为和做法,带来了很多负面现象和问题,制约着产业自身发展,比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环保等问题,给从业者和公共服务管理部门造成了很大压力和挑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和结果的出现都是由于畜牧生产大生态失衡,即不“和”或失“和”造成的。因此,吸取“和”文化的精髓,用“和”文化思维和理念剖析现代家禽业,并谋划、布局整个产业的发展、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
 
  1 现代家禽业的主要特征
 
  1.1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家禽业做大做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食品加工、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等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生产水平大幅提高,逐渐与国际接轨。肉鸡生产欧洲指数从“十一五”末的260左右,提高到300以上,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甚至达到380以上,料肉比降至1.6∶1以下,笼养模式的部分场户已突破1.5∶1。蛋鸡产蛋期成活率超过90%,料蛋比可达2.1∶1;肉鸭28日龄活重达到1.85kg,料肉比可达1.65∶1。人均肉鸡养殖效率与“十一五”末相比提高4倍,人均蛋鸡养殖效率提高3倍。
 
  1.2 消费市场不断拓宽
  从消费市场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食品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整体消费能力在提升,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在发生交流、碰撞,这为市场拓展创造了条件。从生产供给看,我国白羽肉鸡、黄羽肉鸡、“817”肉鸡、麻鸡、肉鸭、鹅等品种齐全,蛋鸡有引进品种、自主培育品种以及肉蛋兼用的地方品种等,还有少量特禽,加之禽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出了系列化禽产品,如冰鲜产品、冷冻产品、调理品、熟食制品等,辅之部分活禽交易,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不同饮食习惯的消费需要,开拓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在支撑起国内消费需要的同时,还大量出口到境外市场。对外出口区域不仅有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欧盟等传统区域,也有沙特阿拉伯、阿尔巴尼亚等新兴市场。
 
  1.3 梯次性走向产业化
  我国家禽产业化发展迅速,龙头带动较强。肉鸡产业化运作起源于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良种供应、设施装备制造、投入品生产、产品加工与深加工、流通贸易等支撑体系逐步健全,涌现出了“温氏”“九联”“六和”“中慧”等一大批集饲料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国内肉鸡产业化发展的领跑者。进入本世纪,“新希望六和”“华英”和“康源”等龙头企业率先引领了我国肉鸭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由于消费市场的带动,鹅业也有了产业化发展的趋势,部分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
 
  1.4 产业功能不断拓展
  现代家禽业经历了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历程,产业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最初的家禽生产是满足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需要,是一种家庭副业;随着生产的扩大和专业化发展,家禽业开始形成独立的产业,其功能以为社会提供肉、蛋等产品为主,承担着“保供给”的职能;家禽粪便是粮食等种植业转化而来,它是生产有机肥的重要原料,可用来改善土壤结构、满足种植业需要,在衔接种植与养殖、维护农业生态良好运行以及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家禽品种资源丰富,特征各异,它们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发展,家禽业的文化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态价值、科普宣传教育等功能也不断凸显,同时家禽业成了传承文明、保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1.5 需求倒逼供给转型
  在我国家禽业的发展历程中,很长一个时期,畜牧生产的核心任务是“保供给”,属于生产主导型阶段,整个供给侧注重追求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和饲养品种生产性能的快速提高,主要表现在大量高产品种的持续引进、配套饲养技术工艺的不断跟进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快速增长。但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产业自身发展,“保供给”已不成问题甚至形成了结构性过剩,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生态和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饮食的文化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动物福利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同时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外部压力,这就要求“保供给”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并实现“保供给”这一过程的调整、转变、优化,从而倒逼生产供给的转型。
 
  2 当前家禽业存在的不“和”
 
  当前家禽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受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生产到消费、从企业到产业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还存在很多不“和”,这种现象与“和”文化理念相悖,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和转型。
 
  2.1 供给与消费不“和”
  一是高档、优质禽产品供给不足,产品加工是短板,尚未对消费市场进行精确分割与细分,供给与消费存在脱节,消费市场结构性不足与过剩并存;禽蛋产品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产业化加工,小作坊式生产在支撑着主体消费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快长型肉鸡、肉鸭等产品品质、风味、口感难以适应中国人的饮食需求。二是品牌少,多数生产企业缺乏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影响着大众消费增长和特色消费挖掘。三是受生产、流通等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2.2 数量与质量不“和”
  我国家禽业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数量,但忽视质量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产业规模大、产品供给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产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较低。多数企业科技水平较低,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如在育种方面,很多种禽企业虽然规模大,但是以引种为主,自主育种水平明显滞后。家禽生产中,低水平、同质化生产的现象严重,消耗大量的土地、饲料等资源,但产品质量不过硬、议价能力差,制约了产业效益提升。
 
  2.3 养殖与种植不“和”
  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引导,为快速满足畜产品需要,将过多精力放在扩大生产上,忽视了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养殖生产是根据市场来设计,并考虑粪便的消纳能力,同时有机肥开发、推广应用滞后,配套技术体系不完善,政策引导和扶持弱,导致饲养规模、生产布局与粪便消纳用地不配套,养殖废弃物不能充分利用,养殖场配备粪便储存、处理设施的很少,粗放型养殖模式占比较高,在蛋鸭、鹅等水禽上表现更为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接连出台“土十条”“水十条”等环保政策,更对养殖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2.4 风险与收益不“和”
  从产业链整体看,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按照经济学原理,风险和利润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但当前从承担风险和利润分配实际情况看,风险与收益明显失和。据分析,养殖环节承担着85%的风险,仅分配了15%的利润,而其他环节只承担15%的风险,却分配着近85%的利润,养殖环节和养殖从业者在为整个产业的风险兜底。
 
  2.5 市场与调控不“和”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或发达的市场经济虽然具有高度自由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很高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行业自我调控能力,以维持经济的良好运转。从我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看,虽然市场放开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但宏观调控能力和行业自我调控能力未跟上,从而导致出现生产盲目无序、低水平重复生产、行业动荡频繁等一系列问题。
 
  2.6 生物安全形势与集约化生产不“和”
  从全国范围看,家禽安全生产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对疫病防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缺乏联防联控的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病原变异、旧病未除、新病增加的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家禽生产。从养殖个体看,很多养殖场没有科学的选址和布局;部分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病死禽严格做无害化处理的比重低;地下水污染现象严重。这给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带来了严重挑战。
 
  2.7 投入品不当使用与实际需求不“和”
  部分养殖场户在技术上过于依赖兽药企业和生物制品企业的技术人员,造成了过量用药、滥用药以及不能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等问题,而过量免疫、不必要免疫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机体自身的免疫和保健机能,也增加了饲养成本。近年来各种新型添加剂不断投入市场,但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添加剂在激活机体机能、促进动物健康生长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劣质产品,导致养殖户增加成本而无收益。
 
  2.8 生产性能选育与适应性选育不“和”
  在现代家禽育种过程中无论追求产蛋还是长肉的选育,都是以生产性能作为选择方向,却没有考虑到动物的适应性,也很少或者几乎不考虑肉质、品质等选育指标,因此在逐步的选育过程中,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在退化,包括抗病能力。与此同时,为了让适应性、抗病力逐步降低的动物能维持较好的生长,采取的各项措施,包括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又造成了病原的选择性进化,即病原的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和病原发展的不对等。
 
  2.9 生产组织模式与产业化发展不“和”
  一是小规模、大群体生产现象依然突出,在蛋禽尤为明显,相关调查显示:存栏蛋鸡1万及1万只以下的养殖户占到47.49%左右,10万只以上的仅占6.70%左右;蛋鸭养殖则以存栏1万只以下的场户为主体。这不利于实现生产与供给精准对接以及开展生产调控和管理。二是合作机制不畅,缺乏高效的分工与协作。横向看,不同生产单位、企业各自为营,不能有效共享发展资源和实现优势互补;纵向看,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畅,不利于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各要素的作用以及整体效益提升。
 
  3 实现家禽业归“和”路径

  在新形势下,要有效应对家禽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持续健康发展,应该以“和”文化的思想和理念引导、控制、规范畜牧业发展。
 
  3.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与求相“和”
  顺应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市场定位与细化分割上,要关注消费群体的内部结构,研究消费群体中不同结构人群的特定需要,从而确定饲养品种、生产方式、饲养模式、饲料配方等,为消费者提供与其收入水平、消费档次相匹配的产品,优化供需对接。在生产调控上,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到以需定产,提高行业门槛、严控饲养规模、控制种禽数量,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位规模效益上求突破。在育种上,要根据不同消费市场需求实际培育特定的家禽品种、品系,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重视产品品质,并兼顾动物机体对环境适应性和抗病力等选择指标。在产品研发上,加快深加工和技术工艺创新,尽快开发出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的系列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转型期的市场需要。还要积极打造引领产品消费、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3.2 发展生态环保型家禽业,使种与养相“和”
  遵守生态规律,协同国家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战略实施,从规划布局、技术工艺改进、生产模式转变等入手,将当前与种植业相对独立的“养殖生产”活动重新“归位”于农业生态系统内,实现农与牧相“和”。一是从养殖废弃物利用的终端发力,即从有机肥使用入手,与发展高效种植业、高端农产品的生产结合起来,带动有机肥使用,对有机肥使用和加工环节予以补贴,对有机肥运输环节予以优惠。二是从饲养模式改善入手,采取标准化养殖,使粪污处理无害化,应用先进的环境控制和减排工艺,从源头上减少粪便排放,推广发酵床养殖等环保养殖模式。三是做好规划和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养殖布局,使养殖规模与消纳用地相配套,鼓励投资商品有机肥生产,创设更多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和项目。此外,提高废弃物处理和有机肥使用的技术工艺。
 
  3.3 提高产业运行质量效率,使质与量相“和”
  从业者要转变发展理念和生产经营理念,从追求规模和数量中解脱出来,向追求全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益转变,提高产业链全要素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生产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在育种上形成更多自己的种业品牌和高价值品种,在商品生产上打造有较强竞争力和高价值的产品。二是在生产模式转化上,通过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手段,整合、融合各类分散的资源和要素,将粗放、低效运行的生产模式逐步转化为集约、高效的运行模式。三是积极推进禽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通过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延长产业链,拓宽增值利用途径,使家禽业向价值链的更高端跃迁。四是积极拓展产业功能,在支撑“保供给”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家禽业特色,挖掘我国家禽业潜在的文化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科普教育价值等,推进产业增值、增效。
 
  3.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放与控相“和”
  在营造好市场运行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重视产业经济研究,多深入产业和市场调研,了解产业和市场需求,做好信息收集与发布、生产调控、规划布局、政策制定等工作,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和缺位。做好规划引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科学规划生产布局,优化饲养结构;育种上,要重点选育与本地养殖生产环境相适应、与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品种;科技上,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科技研发创新推广体系。强化扶持调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家禽业朝着预设的目标和轨道前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各级行业组织、协会应自我发展、完善,在产销对接、信息预警、价格调控、协助政府部门工作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3.5 维系产业良好运行,使竞与合相“和”
  一是企业个体间要转变传统的“斗争哲学”,强化和谐共赢和共生意识,走专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道路,在科技创新、研发与加工、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等方面加强协作。二是在产业化运营上,企业个体不应盲目追求发展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找出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以集中优势资源做优势环节的方式融入到产业化发展中。三是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要认真剖析自身情况,明确发展方向,在产业生态圈中找到与自身相适应的生态位和发展路径。同时做好生产布局,实现产品差异化和错位发展。四是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要控制好设施装备生产、投入品供给、流通贸易、技术支撑服务、金融等单位和组织与养殖主体的关系,使之和谐融入产业运行中。
 
  3.6 完善产业利润分配,使投与报相“和”
  当前重点是破解养殖生产环节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问题,养殖环节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承受着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双重压力,近年来又面临着环保瓶颈的制约,发展步履维艰。要优化利益分割,探索建立产业链各环节协商定价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要提高养殖环节的议价能力,当某一环节利益亏损或受到重大损失时可以从其他盈利环节予以适当补偿,对冲风险。积极发展政策性保险和各种商业保险,鼓励、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商业保险业务,为养殖保驾护航;通过合同养殖、订单生产,设定保底收购价等方式,使养殖环节维持适当利润;通过合作社运营、龙头带动等方式,将分散的养殖生产整合起来,联合开展品牌化运作,提高收益;引导养殖户入股产业链其他环节,从产业链中分享到更多利润,引导饲料、生物制品、设备制造等企业入股养殖生产,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稳定养殖户收益。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免责与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编辑的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或资料提供方所拥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应或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info@mpmpc.org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