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市场分析 » 正文

环保巨手抚平“猪周期”

      来源:《肉业产业资讯》    2017年第11期
 
内容摘要:猪为六畜之首,悠久的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使中国消费者形成了对猪肉的特殊偏爱。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吃猪肉基本是没有周期的。然而这个行业过去却几经风风雨雨,背后的推手就是令养殖者和投资者又爱又恨的“猪周期”。
  一、超长猪周期
  猪为六畜之首,悠久的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使中国消费者形成了对猪肉的特殊偏爱。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吃猪肉基本是没有周期的。然而这个行业过去却几经风风雨雨,背后的推手就是令养殖者和投资者又爱又恨的“猪周期”。
  当前的这波猪周期与以往不同,首先是这波周期比以往周期走得长,第二是猪价飞起的同时,生猪、母猪存栏量却持续下降。
  从市场的角度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散养户每波猪价上行期都是加大马力上产能。不符合市场原理的,究其原因,是介入了政府的有形之手。
  而这个有形之手,就是政府用环保大棒主导下的猪供给侧去产能。
  从14年1月起,政府对生猪养殖行业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环保法规。
  2014年1月《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列》开始施行,明确了禁养区划分标准、适用对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激励和处罚办法。 2015年1月新《环保法》开始实行,明确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十条”,明月要求,要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活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水十条”,要求明确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2016年11月环保部、农业部发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将作为后期全国各地划定禁养区的依据。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
  群众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许多小散或者关闭,或者搬迁,而大规模企业的产能又不能飞起,这就导致了母猪存栏量持续下滑。
  根据环保规定,2017年年底之前,所有地区的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必须关闭或者搬迁。也就是说,从环保政策下来,到现在,关闭或者搬迁基本接近尾声。
  但是,这波超长猪周期后,猪产业链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
  这几天A股里牧原、正邦、温氏、雏鹰先后公布了9月份的销售数据,显而易见,大型养猪企业的产能在迅速扩张。看牧原的这个销售量同比增长速度,产能扩张是非常恐怖的。
月份 生猪销量 销售收入 商品猪价格
(万头) (亿元) (元/公斤)
当月 累计 当月 累计 当月
2016年9月 25.6 206.1 4.62 38.91 17.55
2016年10月 27.2 233.3 4.25 43.16 15.71
2016年11月 30.9 264.2 4.74 47.90 16.26
2016年12月 47.2 311.4 8.11 56.02 16.95
2017年1-2月 80.7 80.7 12.99 12.99 17.21
2017年3月 43.4 124.1 6.70 19.69 15.77
2017年4月 40.0 164.1 6.27 25.96 15.02
2017年5月 52.7 216.8 7.19 33.15 13.46
2017年6月 78.2 295.0 9.19 42.34 13.26
2017年7月 71.1 366.1 8.66 51.00 13.63
2017年8月 78.6 444.7 9.93 60.93 14.07
2017年9月 79.3 524.0 10.64 71.57 14.17
  这正是环保下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取得的效果,与其他行业去产能并无二至。未来几年,生猪养殖的主旋律将是加速规模化。
  我们知道,中国的生猪养殖格局是散养户非常多,大规模的养猪场市场占有率很低,散养户,无论是进入成本还是退出成本都不高,所以价格涨了,一窝蜂上产能,价格跌了,一窝蜂去产能。猪是有生长时间的,由此形成了广为人知的“猪周期”。
  但是,这波超长猪周期去产能后,散养户将不是重新回归,而更有可能是加速退出。在这波猪周期里,可以看到,猪价上扬的时候,散养户在环保的压力下被迫去产能,没有道理在价格下行期,散养户会进场。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的散养户将永久性的退出了市场。
  何况,随着农民工资持续上涨以及劳动力的短缺,散养户的人工成本将大大提升。在劳动工资上涨,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提升机械化率是关键,但散养户并不具备这样的资金优势及应有的规模效应。
  这让散养户相较于规模化养殖场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未来他们是加速退出,而非过去那样重新回来上产能。
  消费者吃猪肉基本上是没有周期的,消费量比较稳定。因此,散养户退出留下的空间,将由规模化企业填补。
  就目前的格局来看,虽然自2007年来生猪养殖业一直在整合,但到目前,年出位量500头以下提供的生猪出栏量仍然占到了60%左右。所以,散养户腾出的空间是相当大的。目前国内生猪出栏量过千万的只有温氏,看牧原的产能扩张速度,未来产生几家出栏量超过千万头的企业是大有可能的。
  这波超长猪周期里,一个反常现象是存栏的失灵,即在猪价上行的时候,母猪存栏的持续下滑。这里面是政府干预导致散养户加速退出的因素,但要指出的是,未来随着规模化比例不断上升,这个指标是极可能继续失灵的。
  这源于规模化企业的PSY(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成活仔猪数目)上升。就全球而言,中国的PSY是非常低的。
  但是中国规模化企业的PSY是普遍高于行业平均的,因此,可能预计,随着规模化比例的提升,PSY也会上行,相应需要的母猪数量就下降了。
  看美国过去数据,过去母猪存栏量与生猪出栏量正相关,但自90年代开始,两者走势开始分化,这主要就是因为PSY的上升。
  三、养殖规模化带来的饲料与屠宰业之变
  先说饲料行业,上市公司里做饲料生意的不少,A股里有海大、新希望(7.47 -0.13%,诊股)等,港股通里有卜蜂国际(0.63+1.61%)。不过,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提升给它们带来的恐怕并不是好消息,规模化提升是会提高饲料的产量,但不一定会提高饲料企业的销量。
  这是因为,许多大型养殖场会自配饲料,比如温氏、牧原、中粮等。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要5个月,这个过程的饲料成本中,饲料成本占60%以上。以温氏为例,2015年自制饲料价格约为2.8元/KG,相比市场价3.1元/KG便宜了10%。玉米价格下跌时,自制饲料带来的成本弹性更大。因为市场上饲料价格的下跌往往滞后于玉米,导致外购养殖厂无法及时享受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成本节约。
  所以,随着养殖规模化提升,外购饲料的需求被侵蚀。这也是如今饲料企业纷纷向下游养殖延伸的原因,比如新希望、海大等。
  再说屠宰,这是生猪养殖下游的第一个产业。中国的屠宰业跟生猪养殖业一样,现阶段非常非常分散。国内屠宰企业有2万多家,但规模化屠宰企业(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非常少,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比例只有10.5%。
  生猪每年的屠宰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然而定点屠宰率不到40%,前三大屠宰企业(双汇、雨润、新希望),算上生禽类,市场占有率只有20%,而美国前三的占有率高达61%。
  另一方面,中国屠宰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前10的企业年屠宰力合计为1.7亿,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3%左右,但实际上,由于开工率低,约在30%到50%左右,前10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市场份额只有13%。
  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的时候,屠宰业的集中度提升相对滞后,尤其是生猪存栏下降的背景下,养殖企业对屠宰企业的话语权会增强。最终可能是生猪养殖企业由B2B转向B2C,整合产业。
  国内最大的屠宰企业双汇则走了另一条路,双汇过去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猪原料,在行业整合的趋势下,2013年母公司万州国际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Smithfield,以此实现了向上游的延伸,获取低成本原材料。
  屠宰行业并不是一个十分赚钱的行业,从数据看,2015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4.72%。不过,屠宰行业是具有显著的成本规模优势。双汇的屠宰业务毛利率可以达到10%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
  另外,未来更高的卫生防疫标准将构成行业进入门槛,其需要的技术设施和装备将会把一些小企业挤出行业。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屠宰业的集中度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集中度的提升,以及完善的屠宰工艺满足终端各类猪肉产品的需求,将为行业带来毛利率的提升。
  屠宰再往下走是生猪肉与肉制品,生肉分为热鲜肉、冷鲜肉、冻肉。这个市场也是非常分散的,生鲜猪肉产量的市场份额如下。
  肉制品上品牌效应明显,肉制品分为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其中双汇在高温上的市场份额占50%。目前中国还是以高温为主,但低温比例在不断提升。
  结语
  可以看到,无论是养猪业还是屠宰业,未来都存在集中度的提升,由于养猪业在环保的有形推动下将先于屠宰业提升集中度,上游对下游的话语权增强,养猪企业将可能往下整合屠宰业,带动屠宰业的利润提升。
  因此,要找受益者还是从上游养猪企业开始。
  目前A股里大型养猪企业有温氏、牧原、雏鹰、正邦科技(5.77+0.52%,诊股)等企业,港股有万洲国际(8.20-4.98%)、中粮肉食(1.58-0.63%),万洲国际的控股子公司双汇在A股。
  虽然说都是养猪,但也是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温氏走的是轻资产路线,将“公司+农户”的轻资产养殖模式做到了极致,未来的扩张将非常考验公司的管理边界。牧原正好与温氏相反,走的是重资产路线,整个过程公司完全自己来玩,好处是一体化产业链带来成本节约,并且公司控制力大,当然,这一模式也决定了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雏鹰与正邦基本上都是在温氏和牧原的模式上延伸,两者本质也是走轻资产路线。另外,正邦原来是饲料龙头企业,后来延伸到生猪养殖。
  港股的中粮肉食与万洲国际,相较A股的生猪养殖企业,产业链更完全,即业务覆盖了生猪养殖、屠宰、肉制品。
  6月份以来的生猪价格上扬曾短暂搅动投资者的神经,不过随着大型养猪场产能的扩张,加上环保去产能接近尾声,猪价不大可能上升,6月到9月份只是季节性的波动。
  但从长期来看,散户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大,生猪养殖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是一个大趋势,大型养猪场会依靠更低的养殖成本、更高水平的养殖技术、更优质的肉品以及更完善的产业链,会吞并或挤出中小养猪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农业部发布的生猪生产“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要从2014年的42%提升至52%。
  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养猪业的主旋律是规模化,产生数家出栏量超千万头的企业是极可能的。在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下一个猪周期煽动时,将给投资者更大的回馈。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关键词: 环保巨手 猪周期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免责与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编辑的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或资料提供方所拥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应或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info@mpmpc.org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27579